小乖乖 发表于 2006-11-2 21:53:00

说说各种CD唱片的格式

说说各种CD唱片的格式

1.普通CD

普通CD唱片的采样频率为44.1kHz,16比特量化。可以达到20-20kHz的频响和90DB的动态范围以及不低于90DB的信噪比。

普通激光唱片的频率响应非常平坦,底噪声很小,动态范围相当大。在模拟录音的时代,动态范围达到80DB已属不易,但数字录音可以轻轻松松地做到90DB。既然普通CD唱片的技术指标不错,为什么后来又推出了很多种格式的CD唱片呢?这主要的因为普通CD唱片的采样频率过低,量化的比特数也不够高。因此在聆听老一代的CD唱片时,总会有声音粗糙,缺少细节的甜美的歌唱性等问题。在重播的音场深度、宽度等方面也比较窄、比较紧,整体的空气感和临场感不太好。




2.HDCD

1992年,在普通CD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HDCD。HDCD的含意为高精度CD唱片。同年,美国RR唱片公司推出了编号为RR-S3CD的HDCD样片。

HDCD的主要技术原理是:采用18比特进行录音。在录制的过程中,16比特为普通全频带数码录音:另外2比特经过高通滤波器等设备专门用于记录包含有大量相位信息的高频与超高频。然后在编辑、制作母盘时,将全频带部分压缩成为14比特,将相位专用的2比特单独记录。然后压制成HDCD唱片。

HDCD唱片在普通CD机上重放时,只能读出14比特的全频带音频信号。这时的动态范围仅能达到78DB。在具有HDCD解码功能的CD机上,可以读出并复合2比特的相位、高频信号,增加了播放时的透明度与细致度,音场的宽度同时也会有所改善。HDCD由于采用比特预留的预加重方式制作,虽然与普通CD机有不错的兼容性,但不论在何种解码的工作方式下,都压缩了动态。对于动态不大的录音来说,清晰度提高了;但对于大动态的录音来说,会有一定的损失。再加上HDCD的播放机是九十年代后期才开始大量上市的;世界上各主要唱片公司对HDCD的支持态度也不够大,采用HDCD方式的唱片软件不够丰富。HDCD唱片与播放机真正的普及年代是2000年。在此期间已有多种格式的CD唱片问世,还正式推出了SACD和DVD Audio两种格式的CD唱片。因此,HDCD唱片的普及具有一种生不逢时的感觉。




3.DDDD

1993年,德国DG唱片公司推出了4D录音格式。CD唱片原来最多只具有3个D,这就是数字录音、数码母带和数字压片(DDD)。在这其中还有另外三种方式:这就是模拟录音、模拟母带制作、数码压片的AAD方式;模拟录音、数码制作母带、数字压片的ADD方式和数字录音、模拟编辑制作母带、数字压片的DAD方式。

4D录音是在数字录音机的前端,增加了话筒用的模拟、数字转换器和数字调音台。同时采用21比特量化。使原始的动态记录范围达到了118DB。声音的细致、甜美程度有了不小的改善。然后以21比特的方式进行母带编辑制作,最后转换成16比特进行数字压片。4D唱片明显的播放效果,重播的整体音色厚道了,细致度提高了。

小乖乖 发表于 2006-11-2 21:54:00

4.改进型普通CD

1994年,美国泰拉克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0比特录制的CD唱片。在母带的录制、编辑过程中,动态范围达到了112DB。然后转换成16比特进行数字压片。

1995年,美国泰拉克TELARC唱片公司推出了双声道环绕声录音方式的CD唱片。这在录音史上具有阶段性的意义。因为通过双声道环绕声方式,在普通的立体声音响系统中,你可以听到更深、更宽的音场,能够体会到一定程度的包围感了。其实泰拉克唱片公司早在1986年就推出了采用双声道环绕声技术录制、出版了CD唱片。只不过那时的双声道环绕声录音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唱片投放市场后,效果良好。在经过了十年的改进与完善之后,正式推出了双声环绕声系列CD唱片。

1996年,飞利浦唱片公司推出了采用24比特录制和模拟母带24比特重新制作的系列CD唱片,并且采取限量发行的方式。这批唱片的采样频率仍是44.1kHz,24比特量化。主观听感的改进很大。音色甜美、细致,具有丰富的细节。歌唱性不错,可听性很强。

以上的CD、20比特CD、双声道环绕声CD、24比特CD都属于普通CD的范畴。HDCD虽然采用了专用的编解码技术,但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通CD的技术范畴之中。在播放中,均与普通CD机良好地兼容。

从以上的CD技术发展来看,不论是提高录音时的采样频率还是提高量化的比特数,都能够获得比较丰富的信息。最后落实到16比特普通CD唱片上,在重播的音质、动态、歌唱性等方面都会有一些改进。

2000年,是数字录音技术取得实质性进步的一年。这一年,推出了DVD Audio和SACD两种高格式的CD唱片。




小乖乖 发表于 2006-11-2 21:54:00


5.DVD-Audio

DVD-Audio具有两种格式。一种是采用96Hz采样频率、24比特量化的多声道格式和采用192kHz采样频率、24比特量化的双声道格式。

采用96/24方式的多声道DVD-Audio的频响可以达到5Hz-44kHz,动态范围达到了136DB。记录信息量达到了普通CD唱片的3.3倍。因此在主观听感上,在声音的细节与自然程度上与普通CD有了本质的不同。

采用192/24方式的双声道DVD-Audio的频响达到了5Hz-88kHz,动态范围136DB。记录信息量是普通CD唱片的6.6倍。

虽然DVD-Audio和普通CD机不兼容,但很多新型DVD视频播放机兼容DVD-Audio,因此在使用上很方便。但如果你的DVD播放机质量太过一般,在播放的效果上将会打折扣。




6.SACD

SACD是由飞利浦和索尼共同研制的第二代高密度光碟。SACD的采样频率是2.8224MHz,是普通CD采样频率的整整64倍,SACD采用的是DSD(Direct Stream Digital)数字音频技术,从头到尾都是1Bit形态,不需任何转换。SACD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SACD。除了使用专用的播放器材之外,和任何一种播放器材都不兼容。SACD还有一种复合盘的制作方式。在唱片的下层是SACD,在唱片的上层是普通CD。属于典型的单面双层式结构。复合盘的SACD与普通CD机良好地兼容。

SACD的记录格式有两种:一种是双声道格式,另一种是多声道(6声道)格式。

SACD的音乐播放效果非常理想:就连复合后的普通CD,其播放效果也相当好。

目前DVD-Audio和SACD唱片的价格很高,专用的播放器材也很贵;对高格式CD的普及产生了较大的阻力。




7.XRCD

在DVD-Audio和SACD来临前,XRCD可以说是\'后CD时代\'的\'未代皇帝\'。日本JVC开发的K2数码界面系统,包括了Mastering设备、压片制造工序、硬件与理论等多方面成果,使XRCD可以得到完美的16bit音频,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在任何一部唱机上都能表现出CD的最高竟响效果来。

有关K2数码界面的具体技术原理,JVC一直未能完全公布,JVC只是说,过去唱片制作人拿到Sony的UMATIC1630母带(由3/4寸专业录像带改良而来),或者较新的PMCD、DDP数字母带时,都会担忧制成CD以后,到底损失掉多少音乐讯号。但利用K2技术后,制作人便可以放心地睡大觉了,因为最后CD成品的声音与母带的声音几乎难以分辨。K2界面仍然利用20bit的A/D转换器(并非JVC买不起24bit设备,但他们认为从24bit降频到CD标准的16bit,中间的损失可能更多些),K2所用的20bit/128倍超取样A/D转换,动态范围可达108dB,总谐波失真-96dB,有效频宽范围内频率误差小于0.05dB。从JVC提供的XRCD的制作工序图例上,可以得知,数字讯号经过K2数码界面,最大的作用是降低时基误差。JVC认为唯有真正降低时基误差,才能得到正确无误的数字讯号,这也是K2界面对声音有正面改善的最大功效。在数字化过程中,JVC把数码讯号,这也是K2界面对声音有正面改善的最大功效。在数字化过程中,JVC把数码讯号储存在Sony的PCM-9000MO光盘上,最后一连串的K2编码,以及K2刻盘、压片,全在JVC位于横滨的工厂内进行,中间绝不假手他人。透过SDIF-2传输(这是Sony开发的数字传输技术,JVC认为它要比工业标准的AES/EBU传输品质更高),以及尔后的每个环节,JVC有时钟校准与电源净化上都下了很多功夫,以确保数字讯号不受任何干扰。这使得K2技术在复制早期优秀录音(尤其是模拟录音)方面,有非常卓著的效果。XRCD所提供的声音几乎完全可以和原始母带相媲美。

由于XRCD必须运用JVC独家的技术,日本压片成本又高,所以不论是JVC自己出牌的XRCD,或是其他少数公司的重刻XRCD发烧盘,价格都很昂贵,普通发烧友无法张张都买,只能择其精品下手。事实上,也正是由于昂贵的因素,大多数唱片公司都难以支持XRCD,故市面上可以见到的XRCD品种实在寥寥无几。JVC自己出版的XRCD大多以爵士乐为主,东西虽然非常经典,但音乐未见得全部能符合这里大多数听众的欣赏趣味;FIM也曾经出过不少精彩的XRCD,不过近期他家又开始力捧SACD,相信同样的内容定会有SACD版面世,以同样的高售价而言,发烧友理应直接选择制式更优异的SACD;\'环球\'近期也利用第2代XRCD技术复刻了一批当年最热卖的唱片提供发烧市场,但说实话也只有少数珍品值得花\'大出血\'的代价收藏。

细亚俊秀 发表于 2006-11-3 17:43:00

艺人是要靠艺术生存的~!<br/>谁能保证他们可以红5年??<br/>说不定明天就又有一群小朋友来取代他们了~!<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说各种CD唱片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