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雪 发表于 2010-3-23 19:34:59

听老关谈音响

对关氏胆机心仪许久,也作了不少案头工作,今天决定同方老师一起上门拜访老关。
      其实前几天已经约好。老关说下午四点还有个场面需要出席,我们只能约在下午一点至三点半之间。
      老关不愧为一代“名士”。名士风范应有尽有:衣着太过朴素,随随便便;居住太过简陋,挤挤仄仄。老关的音响房也就十一二个平方的样子,塞满了一件不能少的装备:著名的胆机MA-1、K6,一个小书架箱,一台平板电脑(老关对外联络的平台),一台老式的电视,一把歪歪的椅子,一张矮矮的单人床,左右两排书架,里面不是书籍就是CD。想象一下,这个房间还有多少空间?来了两位客人,三个人中就得有一个人站着。
      递上一杯云南红茶,浓得发苦。老关说就当咖啡喝吧!
      喝着苦茶,听的却是奇妙的音乐。这音乐让方老师大为诧异!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分明有一架硕大的三角钢琴在窗前奏响!清晰亮丽的颗粒感,似可触摸的形体感,微妙细节点滴不漏,大动态处毫不示弱。这是只有3W输出功率、六吋喇叭单元发出的声音吗?再听阿卡多主奏的五重奏版《罗西尼奏鸣曲》,每一件弦乐器都像是一个精灵在唱歌,充满张力、活力、动力。我随身带了柯曾组的《鳟鱼五重奏》,是我到处试音用的“熟碟”,小箱子里出来的声音,哪里亚于如雷贯耳的种种名器!音源却是寒酸之极——一个也就值不到千元的DVD播放器。
      老关好谈。告别老关时,我更加认定了MA-1是不二的选择,却不认为老关是对他机器的一种间接的宣传。
      一、名器的式微。这几年,名器都在走下坡路。不是吗?麦克莱文森,曾以创新的精神颠覆了功放的标准,一炮打响,却被大资金看中,大老板收购了小公司,麦克带走了设计师,一批批制作精良的极品功放推出,钱进了大老板鼓鼓的口袋,好声从名品中悄悄流失。落魄的麦克跑到深圳,与国人合作做品牌,多少年过去了,这机器仍不为人所知。麦景图走了几乎是同样的路子,除了越来越大的功率,什么都没有了。英国名品国都,看中了中国市场,把工厂搬到广东,也把自己搬下了神坛。大品牌之成名,贵在一小撮精英呕心打造,充满了人性的智慧,手工的质朴,每一个细小环节都精益求精,每一件器材都视作亲生。一旦失身金钱的诱惑,工厂化制作,就必然失去音响的血性。天朗、BW、丹拿,只留下了成名之作延续着美声,借名涌现出来的“后起之秀”,无一不在作秀。
      二、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声音?这是“小音量的音响美学”的核心问题。我们需要“爆棚”吗?需要,但只是偶尔。更多的,中等以下声音就可以了。听音乐,你不可能不考虑家里还有别人,不能不考虑身边还有邻居,不能不考虑你自己的耳朵承受能力,这是一。大声就听清楚细节了吗?有时候是,有时候不是。小音量能呈现细节吗?有的机器不行,有的可以做到,在不能听到更多细节和听到失真的细节之间,没有选择;在大音量听到更多细节和小音量听到更多细节之间,完全可以选择。你可以选择几十万元的器材,也可以选择只要一万元的器材,这是二。电,对音响来说,很重要。决定了音响的品质。在居民楼里,谁家能获得纯净、充沛的电流?没有人能做到。这也就意味着你永远听不到至美的声音,想来令人绝望。因此,不要指望你有天价的器材就能听到天价的声音,这是三。老关说,他现在大多数时间只是听听钢琴,肖邦的,巴赫的,其他的都渐行渐远了。
      三、关氏功放是做给谁听的?不是做给富豪的,也不是做给大众的,只是做给理解关氏音响精神的人听的。多少年来,关氏从来没有因为市场的诱惑放弃自己的追求、因为现代的风尚改变自己的风格。关氏还是小作坊,谁需要,给谁做。决不为五斗米去折腰。这是一种独立的、耿直的、付出了巨大代价的选择。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突飞猛进般走进成长的青春期、躁动期,国人一样充盈浮躁的心态。静下心来,让我们听听小音量下的音乐吧!

echo回声 发表于 2010-3-23 19:41:33

很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听老关谈音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