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飞
发表于 2019-5-9 22:09:0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 d7 p: a& i1 u" |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如何才能避免烂尾工程: Q; H+ U* @! Z& ~$ a4 K/ \8 M
5 B/ ^9 S% B9 ~& C
项目建设当然最怕出现烂尾工程,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必须持之以恒,要想避免烂尾,决心重于行动,行动重于选择,选择重于争论······不能因为担心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困难与风险,就把建设重任向上级一推、向BAT公司一缴,这种思路必须纠正。
1 Q' I' l6 C$ J1 F( O T最近听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比喻:别把融媒体中心做成烂尾楼工程!甚至刚刚都认为不需要说是比喻而可更直接一点地表述:别把融媒体中心工程做烂尾了!
' ?6 W% R9 T2 H+ \% h从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来看,任何新兴出现的、探索阶段的事物或工程,总是回避不了做成烂尾的概率。个中缘由不外乎于“认识不清、理解不深、判断不明以及准备不足等等方面,但是正如这个词汇的原始出处一样,杜绝不了的烂尾楼,却并不是我们停止所有建设工程的理由!甚至在总结完教训、寻找到根源再对症下药一番,烂尾楼重整再装、快速交付并成功运作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
$ w0 `; Q! o- b# K4 |6 v/ E6 j# e回到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根本话题上来,提出“烂尾楼工程”的存在风险预警本是好意,但是我们却首先要提防提出预警后的两种错误担忧: v* t& y/ ^' @, G$ P& W P
一、不能因为预警而因噎废食:在前些年的各地传统媒体纷纷探索互联网化改革突破的实践中,我们的确看到了可被称为烂尾楼式的代表项目:官方网站无人更新也无人问津,APP上线后下载量廖廖无几,指挥大屏只有领导来参观时才显示几个PS包装后的界面数据等等。这些项目,既没能够对现有媒体的持续发展起到任何可以帮助支撑的作用,也没有对于未来媒体的出路与发展带来什么帮助。但是它们身上所集中反应出来的问题症结就在于对于媒体融合的理解只限于非常肤浅的层面,往往只是应用某一项新技术应用——开发一个网站或APP,根本没有从媒体发展的根本规律上进行思考。我们之所以要在整个行业层面提倡建设融媒体中心,甚至不惜以一种“运动化”模式进行推动,就是要清晰地表达:媒体融合不能仅仅只是技术项目与阶段目标,而必须要以整个机构改革的方式及力度来实施;3 _' f" j* J1 R- {
二、不能因为预警而妄自菲薄:“凡谈及改革困难,必归罪于体制”,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论调。更由于最近几年来,传统媒体收入下滑、人才流失并直接导致社会影响力下降。而与此同时,互联网商业媒体的兴盛、自媒体的繁荣以及新兴的传播模式的崛起,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迷信市场化的商业媒体模型,然后认为“在省市县的范围内,有价值的新闻内容量太小”、“基层媒体根本无法实现精准运营和舆情监控”这样的观点,最终开始怀疑、担心甚至是否定体制内的媒体建设发展信心,认为在地方建设融媒体中心,根本不可能取得成功,还不如把这些市场开放出来,交给类似于BAT这样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运营。其实,一定要拿“烂尾工程”来否定体制内媒体的话,想一想百度面对区块链市场推出的“莱茨狗”、阿里进军社交IM的“来往”项目、还有半死不活的腾讯微博、昙花一现的头条多闪、大起大落之下的ofo、摩拜等等,这些互联网之高端烂尾工程,无论是在用户数量、市场规模以及资金消耗角度上,不断地刷新着各种认知纪录。探索发展的过程中,谁能避免烂尾呢?问题只在于,每一次的烂尾之后,我们是否能清晰明了的得到正确的启发;
( v, ?( }, y8 l* T5 T$ b所以,要想避免在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的“烂尾工程”,既不是少做与不做,也不是推给别人去做,而是扎扎实实地做好四点坚持:2 z- n1 m& g G- C9 J6 v
1,坚定融合发展的信心与方向不动摇。借用孙中山先生的座右铭改写一下:“媒体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这里的媒体潮流就是“融合发展”,信心坚定、方向明确,即使实践过程中会有弯路或是挫折,但只要努力的大方向不偏移,前进的脚步不停止,烂尾的现象就不会出现;
9 R0 ~8 P$ ]' [9 z归纳:烂尾的标志就是停工,而停工则来源于信心丧失!
]3 o q9 n! _! f; s b9 z x% f2,坚定自力更生、以我为主的心态不改变。所谓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便是“个体的平等竞争”。虽然在传统体制之下,依然保持着中央、省、市县等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与实力的差距,但是融合发展的趋势,正在解构这种差距。事实上,全国各地融媒体中心的建设成果中,跨级超越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彼此之间早就呈现出平等竞争的局面;/ r \8 v7 p, |8 U
归纳:烂尾的心病出于推卸,而推卸的理由就是别人来做会更好!
/ o) q0 g! p% E8 A$ T, R: _3,坚定利用平台而不依赖平台的独立原则不放弃。如今各大互联网巨头的平台优势的确无可替代,无论是融合媒体所需要的大数据资源、云计算能力,还是既有用户规模,它们都通过各自的开放接口对全社会开放合作,而这种合作的模式以及机制都得到了市场的验证。各地融媒体中心完全可以借助于这种模式及机制,充分搭车,弥补自己的缺陷。但在同时,也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与大平台合作,并非意味着把市场与建设阵地拱手交出。互联网就是渠道,是所有人都可以开发并利用的渠道。融媒体中心,必须面对互联网进行开放,进行对接,就会发现,无论是在数据共享、还是在政务应用、还是在民生服务等领域,技术早已不是问题,融合只需决心;4 U O/ b( L% E# F
归纳:烂尾的外因多在依赖,决定权不能交到别人的手上;" x# e x* I7 y$ X/ j8 ?2 d6 U
4,坚定融媒体中心建设是国家当前的核心政策不质疑。的确在前几年的媒体改革过程中,各地在区域门户、信息枢纽以及智慧城市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的开拓,取得了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遭遇了不少的问题,其中就存在着各委办局对于各自局部资源利益的保守态度,有人会认为,都知道便民是好事,为何一定要交给你媒体来做?而到了今天,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已经突破了原先只是媒体改革优化的行业层面,明确为“新闻+政务+应用服务”的治国理政新平台,是各地面对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核心机构。这就解决了资源调度、整合、利用并发挥作用的根本性问题;
. [+ b! r# Q2 `归纳:烂尾的最大风险在于自已人拆台,政令一致方能避免。
; C9 b1 u3 y L6 u到了最后总结的时候了,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前途与方向已经非常明确,原则与要点也变得清晰明显:不论是一省一平台的框架搭建,还是一地一品牌的自我实践,融媒体中心已经成为现代传媒蜕变新生的全新战场。技术是开放的、平台是共享的、市场是可见的、自我发展的驱动力更是不可抑制的,对于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之路才开始起步,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决心重于行动,行动重于选择,而选择同样重于各种想当然的分析。别的可以不论,只要再看回顾一下中宣部所要求要“2020年年底要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全国的全覆盖”,你就会明白,眼下唯有“时不我待”这四个字看得最为清晰,再废什么心思去琢磨、去争论、去啰嗦,那整个融媒体中心的建设岂不就成为了一个最大的“烂尾工程”了么?!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