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响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_音箱_音频应用论坛 - Powered by AUIOAPP

音频应用论坛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音频应用

[全频箱] 论音响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

[复制链接]
星光吐微 发表于 2007-5-30 21:14:1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1927年,当《爵士歌王》开创了有声电影时代后,仅仅是剧中人物的开口说话就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惊喜。而声音技术发展到了今天,虽说还没有登峰造极,但其所获得的巨大成果也是令人乍舌的。声音,现在早已不仅仅是满足于电影创作的一个辅助手段,而是作为电影中最丰富的艺术创作源泉而受到了超乎以往的重视。2 v9 y6 t: ~4 ?* I* Y1 q: Y4 j
而音响和语言、音乐一起构成了电影声音这一重要的艺术元素。由此可见,音响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电影工作者所追求的电影艺术风格是现实主义风格,因此在影片中非常强调音响的写实性,以期通过音响的写实性来更准确地反映出生活中的真实。相比而言,音响的写意性却受到人们的极端忽视。/ c# R. M1 b5 R: k& U. }
谈到写意性,很多情况下都和艺术中的“意境”有关。例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画,寥寥几笔似乎非常随意,但恰恰就是这几笔经过高度提炼后的笔触体现出了中国画的艺术精髓。因此,精炼的用笔和着墨,巧妙的构图和色彩使看似毫无透视关系的构图形成“远近高低各不同”。5 [; _% N( L% X, e# |' {
电影中音响的写意性功能恰好就体现出了山水画中的那“寥寥几笔”的非常笔触。因此,准确地提炼和恰到好处的运用音响的写意性功能,发挥出音响在这方面的艺术潜力,就能使影片的情绪、氛围和人物心理的刻画得到艺术上和精神上的升华,让观众因影片而“心有戚戚焉”,让音响不再只是被简单地用耳朵听到,而是被用心来感受到它所体现的“意境”。
' y: }. n% [4 ~: B3 q1 G# c0 r本文拟在纵向上通过对电影发展史中音响元素发展的简单叙述,横向上通过对中外影视作品的分析,在结合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就写意性音响作用于观众的审美心理感受,以及在影视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进行理论性的初步研究,并拟将音响的写意性功能对于塑造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的重要意义进行更全面及更完善的探讨。
& A0 v3 X5 z$ ]4 d; z一、声音作为电影构成元素的出现
. M' M  k" P* U4 d& y% j+ M1、电影声音发展简史
; q8 s. |5 J5 C" c( c/ d! U+ |虽然自1927年的《爵士歌王》的出现使电影进入了有声片的时代,但有声片的诞生并不像孙悟空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那样突然,其实人们早在此之前就已在研究记录声音的方法了。
8 v+ U1 }3 r4 b/ c5 t$ Z$ |1 A) U7 D188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它是一种能记录并重放声音的简单机械装置。这种装置上有一个可以转动的蜡筒和一个跟膜片相连的金属针,当转动蜡筒时,金属针就能在转筒上顺序移动。如果这时有声音发出,与膜片相连的金属针就能接受声音所产生的振动,并将振动的波纹刻在蜡筒上来实现声音的记录。反之,如果转动蜡筒,蜡筒上波纹痕迹的变化就可以传到金属针上,使与之相连的膜片发生振动,重放出所录的声音。3 k# Q  e$ n0 p1 r( _8 m
1895年,爱迪生将“留声电影视镜”展示于众,但这种装置也不能实现声画同步,人们只能在看画面的同时听到另外从留声机里传出的声音。1902年法国人高蒙终于将电影摄影机与两台留声机同步起来,但还是因电扩声装置的缺乏与播放的声音质量太差而被淘汰。其后虽有爱迪生的第二代有声电影机的诞生,但因技术的问题,他只获得了短暂的成功。
1 q. ]6 d2 ?/ A7 r- U/ @直到光学录音装置的诞生才使真正的有声电影成为可能。1901年,路美尔研制了一种“变密式”光学记录装置;1906年,伏尔斯特发明了电子管;1907年米哈利研制成“变积式”光学录音装置;1923年,李·德福莱斯特使用光电池、电子管放大器、扬声器等电子设备成功地放映了有声电影。而《爵士歌王》和《纽约之光》的放映则宣告了无声片时代的结束。& G0 R% r) N0 |) c
二战的爆发带动了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磁性录音技术逐渐取代光学录音,在战后被用于电影录音上。50年代后期出现了在胶片上涂磁粉制成磁性声迹的电影拷贝,以及在一条胶片上涂两条以上磁迹的立体声带。优秀的磁性录音技术使高保真电影录音系统得到迅速发展。
/ D+ j4 ?. `4 T随着技术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速发展,数字技术被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在电影录音上。录音技术上的日臻完美让人们有更多的空余来填补艺术上的不足,录音已不仅仅局限在技术上,而成为一门艺术了。
# C: S: o2 ]- U/ C' \" Q2、电影声音的构成; v) A" I" O& C! _& }
声音在今天已是电影艺术创作源泉中的最丰富的重要来源。作为这种意义的来源,声音的艺术价值现在已被大家所公认。
" [$ c- h: h- U* F8 h- L6 x' R" Q/ [经过了长时间的理论研究与定义,现在已经基本确定了声音的艺术构成:即语言、音乐和音响[注1]。最先加入电影艺术创作中的声音元素是语言,作为声音最主要的表现样式,语言出现的时间是最早的,它给当时的观众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当语言在被认为是对有声片的出现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它对默片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当时,出对白字幕对于默片来说已是一种程式化的需求,虽然出字幕的原因也许只是因为技术手段的缺乏而使用的权宜之计,而且字幕的穿插对于画面视觉节奏的连贯性是一种破坏,甚至是对观众在图像世界和文字世界作来回跳跃时的适应力的考验,但长期形成的对字幕的习惯,使语言在电影中出现的合理化经受了为期不短的声讨。但不容忽视的是,语言在电影中的出现将已对无声电影渐感无趣的广大观众又拉回到了电影院,因为此时的电影已变得那样的亲切、那样的贴近生活的真实。当然,语言中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类,它可以被分成客观语言和主观语言两部分。客观语言还包括独白、对白和群声;主观语言包括内心独白、内心对白和旁白(解说)等[注2]。
( j8 Y$ e8 S0 [+ Z: w, @) ^音乐,在它还没有真正成为电影的一部分时,早已是电影的附庸了。因为在1927年之前,纯粹意义上的默片,即“百分之百的无声电影”似乎并没有。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有现场音乐的伴奏。有钱的影院用大型管弦乐,而小影院也许会用一架钢琴代替。这种现场演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供气氛背景,但所奏的曲目并非专为电影而作或是紧贴电影情绪的——它们大多是现成或当时流行的乐曲。并且这种现场音乐还有它的实用作用——压抑观众发出的噪声。所以,这当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现代意义上的电影音乐不仅包括无声源音乐——为影视作品专门创作和编配的音乐;还包括有声源音乐——那些在故事中存在的各种音源所放出的现实音乐,以及电影的主题曲和插曲。现在,电影音乐早已成为影视作品中煽情、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段。: J% v) h! \' j% y: L  K% n# E
音响是除语言、音乐之外影片中其他声音的总称,对于影视作品而言,音响是极其重要的一种声音元素。音响与语言、音乐在影视作品中是相互交替、补充呼应、互为结合以及表真、表意、表情。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音响都起到烘托、流畅影片的作用的。/ t3 k3 L/ v& q: m* S
我们知道,人类生活在一个被各种音响所充斥、包围的大千世界里,或风吼雷鸣、虎啸龙吟、流水潺潺、树叶婆娑、百鸟婉转,或是车水马龙、觥筹交错……汇成这个我们可以聆听的世界。自从电影界有足够的技术将音响加入到影片当中去,电影就变得愈加亲切甚至更富有魅力。人们带着更亲近的情感看到,并且听到影视作品中,诸如闻一多在怒斥敌人的同时拍案而起,那“嘭”地一声拍击声带给人们感情上的同仇敌忾的高潮;方鸿渐孤独地走在秋风瑟瑟中的清冷街道上,而轻轻吹起他衣角的“呼呼”冷风,掀起他脚边“哗啦啦”作响地零星飞舞的纸片。这些音响都更唤起人们对主人公无望凄凉心境的感受。而表现万籁俱静的山林时,通常是沉寂的山林中只有几声蟋蟀、蝈蝈的嚅嚅微响;听得格外真切的、轻轻的脚步声走过,转而陷入无声的街道才显得死寂……正是由于有了音响的加入,影视作品才更接近完美。
 楼主| 星光吐微 发表于 2007-5-30 21:18:11
二、电影音响的艺术分类讨论! o- _$ n- {, i, x" v; L
1、发声属性
1 q: S$ O0 u; N  [/ Q在影视作品中,音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分类。就音响的发声属性而言,可分为动作音响,是指在影视作品中的各种生物,包括人、动物、植物等在行动时所发出的声音,譬如脚步声、拍打声、相互撞击声等;自然音响,就是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诸如流水声,风声,海啸声,打雷的声音等等;机械音响,顾名思义,指的是各种机器运作时所发出的声音;战争音响,指和战争相关的各种武器或军事装备所发出的声音:各种枪炮、爆炸、子弹呼啸、战机俯冲等等声音;还有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所发出的动物音响;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经过电子设备加工处理的特殊音响,例如物体在真空中运动的声音,各种低频声,我们从未见过的远古生物的叫声等,都是经过变声加工处理而成的。另外,为了在工作中易于区分各种音响,还可分为主要音响和背景音响;或根据其制作形态分为同期音和资料音等等。
: d" e; a- E! p* e4 k; D8 d; t2、艺术属性* ^" U3 ]2 O5 _% E6 X+ a
就音响的艺术属性而言,音响可分为写实性音响和写意性音响两类。& }7 `2 e. C; E8 ]7 Y+ K# D9 g
写实性音响是通过有选择地利用自然音响来创作,完美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及艺术性的。电影电视技术发展到今天的水平,声音创作的地位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为体现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和现实性,写实性音响有了大展拳脚的天地。尤其在我国,对影片反映生活真实的要求,更使写实音响相对而言得到了非常的重视。因为写实音的多种表现意义与画面相结合给影视作品表达出具有特殊的或丰富含义的艺术效果。, f0 E: k4 z& a8 E( M3 H; ~
就写实性音响的表现意义来说,首先是逼真性的体现。我们在拍作业时常会因一点点小毛病而重拍一遍,大多数原因是觉得不真实,我们常说“生活中不是这样的!”,总是力求在细节上做到真实可信。现在的普通观众越来越信任“同期录音”,因为大家认为“同期录音”很真实。其实不论是同期录音还是后期制作,逼真性总是前提。比如城市的象征是:汽车声、人流川息,各种鞋跟踏在马路上的声音……,而乡村的象征是:猪牛羊的叫声,偶尔几声干净的犬吠——相对安静的环境等等。这些对于各种不同音响的真实的反映,能体现出各种不同的地域和事物面貌。) M; R8 u( H: l, k' W! g
其二便是音响的运动性。当我们坐在一列奔驰的列车上,假如又有一列车呼啸着迎面开,由于速度的叠加,我们会觉得那列车以飞快的速度开过身边,并伴着“嗖”地一声,而这种声音更夸张了那列车的速度。这种声源在运动时随着位置的变化而引起的音量和音调上的明显变化,被称作“多普勒”效应,在听觉上便产生了音响的运动感。于是在影视作品中,表现飞速运动的物体时,录音师对于此效应的适当加工处理,会带给观众更强烈的运动性。, T* q& `4 }5 Z5 A8 c
音响还有其透视感和方向感。在影像或绘画上早已有透视感的表现了:远处的事物看来显得小,近处的事物看来显得大。音响也可以表现这种透视关系:一个声源由远至近的运动时,所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则由小至大。这样即使不看画面也知道了事物的透视关系。而方向感中也含有距离感的因素。当我们从一个人或物的背后听到他(它)们所发出的声音,与在正面听到的声音,与从远距离高处听到的声音,与在近距离水的听到的声音都是有着明显差异的。音量的大小、音色的变化以及时间的长短都需要录音师恰如其分地艺术把握。同理,在听觉感受上,音响在一个封闭的小空间里和在一个封闭的大空间里或在一个开阔的声场(例如草原或高山上)的不同,形成了声音的空间环境感。它可以表现出所处的具体空间,带给观众如现实生活般真实亲切的感觉。
3 Z2 S$ V- k9 o9 j) J但对于影视作品创作来说,由于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除了人的语言以外,一切东西都会说话,从大海的细语到大城市的一片嘈杂,从机器的轰鸣到秋雨敲窗时的淅沥之声,这一切都向我们倾诉着生活的丰富内容,不断地影响并支配着我们的思想和感情[注3]。”所以,倘若不加以选择一味“体现现实性”,把所有自然界的声音都放入影视剧中,便如画蛇添足,体现不了主体和重点,甚至会搅乱观众的观影情绪和心理感受,反而产生不真实的感觉。那么这就不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自然主义的了。所以对于音响创作来说,要秉着艺术选择性的使用原则。; [9 r& [/ c& z2 a6 @0 d& _1 e
但即使是为了体现现实主义,也完全没必要因声音的非写实性而将写意性音响弃置不顾。因为写意性音响也是基于写实音响而存在的,并不是凭空捏造出的音响声音,其原型也是生活中的真实声音。0 U  ~: N3 i) v  ^$ }+ l
所谓写意性音响,只是根据剧情表现的特殊需要而对自然性音响进行的加工再创作的音响效果。相对作用于影片的艺术效果来讲,这两种音响只是表现意义上的不同。与写实性音响构筑听觉上的真实世界有别,写意性音响更注重的是对于观众心理感受的影响。, d5 ?% G& ]* A7 S! b
三、音响的写意性) C, |9 c9 F4 m/ D2 W
当我们看完一部电影或电视剧后不可能全无感受,总有对此片好滥与否的评价。虽然同一部影片总会有人喜欢有人讨厌,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之所以有好恶,则是影片对于观众的心理感受触动与否。当一部好片子使人流泪,使人感叹,使人久久回味,是因为它触动了观众的心理神经,得到了情感上的共鸣和审美上的认同。“任何艺术(包括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视听艺术)的审美感受方式都表现为主体感受者对客体审美对象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注4]。音响是具有心理性的,音响的写意性也正是因其心理性而存在的。眼睛是最感性的工具,它将事物真真切切、明明白白地告诉大脑;而用耳朵听到的则是间接性的,甚至带有想象的成分,直接作用的是心想的种种形象。“我们用耳朵不只听到流水潺潺和树叶瑟瑟的声音,而且还听到爱情和智慧的热情的音调[注5]。”视觉总是很客观并具有稳定性,而听觉则带有更多的感受性和演绎性。古人似乎已完美地阐释了由听之而心动到情现至知音的艺术欣赏规律,在各类古典文艺作品中也是俯首皆见:如“窗外鸟生闲”(唐·王维,五言绝句《戏赠张五弟》),听得窗外鸟声婉转,心情有感,竟也分外悠闲;“山川秋树苦,窗户夜泉哀”(唐·王维,五言绝句《哭褚司马》),穿过枯黄的树枝叶梢的冷风瑟瑟,霜打枯叶纷纷落地,听到这样的自然音响,引得诗人悲秋心苦,就连寂静暗夜中兀自汩汩而出的泉水声,于诗人心中,也是在哀泣寒痛,诉其悲苦。
" K1 ?' N3 Y' A不同的音响效果出现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相对于听者的心理感受,会产生超出音响本身内容的各种不同的特殊含义。这就是音响的写意性——将音响“意境”化。
. B$ A9 c$ m4 l; E4 t/ J* t/ U“音响效果能表达相当多的含义,有时甚至能产生巨大的情绪感染力[注6]”。
' d8 [8 G) {% a' \/ c正所谓“声在意,听于心”,作为人类,最高级区别于其他动物的能力就在于“因事而有感,闻声而知情”。上面的例子,便是音响对左右听者喜悦、伤感、悠闲乃至宁静的心绪的最好证明。人们总会因听到什么而想到什么,而音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相对于人的心理感受会产生形象化的影响,“风声鹤唳”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而音响的写意性正是在观众的心理上下功夫,创造出了“意境”这一古来艺术者就一直追求的目标。在影视作品中音响直接作用于观者的心理感官,强化着影片所要表达的内涵和影片的意图,以产生深刻的寓意,来丰富影片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使观众不仅用耳朵听到音响,更是用心来听来体会它的情绪。
 楼主| 星光吐微 发表于 2007-6-2 11:16:24
四、音响的写意性功能及其在影片中的运用! l) V9 h9 D1 s( P/ e. e& Q: e
1、夸张! R2 q# _# d. H6 m+ g. E, |. V
1)提高响度
+ k* z. f% t" Y( H" x夸张,在音响的写意性功能中是最常见的,它主要通过加大声音的响度来实现。声音的响度,是声音对人的耳朵感受的重要指标。响度是反映人的听觉系统对声音强弱的感受,实际上就是声波振动的幅度。我们经常说到的“分贝”,通常用来标示声音响度的单位。有时我们在某些重要路口看到的自动显示板上的“60分贝”或者“50分贝”等等,就是对当时当地声音响度的计量,告诉我们此刻的声音到底有多强。% Y0 i3 o/ {5 x$ k2 j
一般30分贝或以下的声音是一般人耳所不可听闻的,而160或160分贝以上的声音则大到足以将人的耳膜震穿孔,而180分贝的声音甚至可以将人震死。我们一般讲话的声音在60分贝或以下。即使是乐音,人们也不能忍受达到120分贝的度量值。而这里所说的音响夸张就是提高原有声音的响度,当然不是要达到让人耳聋的地步,而是根据剧情需要适当加大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以响来强调细节和提醒观者的注意,以响来象征人或事来表达内蕴的含义,所以这种加大声音的响度超出了写实性的范围,于是它就成了写意性的。但是,这种夸张化的音响是要经过提炼的,不是放在明面儿上可以随便拿一个用就能表达出影视作品的创作意图的,一定是要选择一种最具代表性、最具象征意义的音响效果进行夸张才能达到目的。
9 V8 B# p! o0 k! T+ u. o" f; J* }电影《黑眼睛》中有对音响夸张很确切地运用,由于主人公丁利华是一位盲人运动员,声音对于她来说是最重要的和外界接触的手段以及了解世界的途径。因为对铃声的敏感,李教练就利用车铃和口哨引导丁利华跑步的方向。在一次残疾人田径运动会上,第一次参赛的丁利华一直很紧张,李教练鼓励她,并告诉她自己在50米外用哨声来引导她。发令枪一响,丁利华奋力向前冲去。刚开始时场外无数观众在呐喊加油,使得环境声很嘈杂,镜头一直用近景追跟着丁力华,这时呐喊声渐渐虚掉了,原本50米外很微弱的哨声变得响亮而坚定。这时,配合着主人公奋力冲刺的脸的近景,那明亮的哨声一下一下坚定而沉稳地回荡在似乎空无一人的体育场内,直到主人公冲向终点。这样选择哨声进行夸张处理是很具象征性的:由于片中主人公对哨声的敏感,在她耳中,可能忽略一切别的声音而只追随哨声,而清晰明亮的哨声无论对片中的丁利华还是对我们观众来说,都仿佛是替代了“加油”的喊声而变成了最简单和最有力的精神鼓舞,仿佛是象征了成功和胜利的指引。而在观众的心中,这哨声则起到了一种升华拼搏精神的作用,从而更容易带动观众的情绪并使之有所感动。- q3 l* f' L" r4 r4 ^
选择某处细节音响作夸张处理,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对于完美角色形象,这是一种笔墨少而起大作用的方法。影片《紧急迫降》中有一处对细节音响进行了非常夸张的艺术处理:当种种努力都失败后,机组人员决定人工检查起落架的安全系统,这就意味着负责检查的机务员要进行极端危险的高空作业。而这时,机务员的手表报时响了,在真实的环境下,微弱的报时声应被巨大的飞机轰鸣声及嘈杂的人声环境彻底掩蔽掉,而影片将报时声夸张放大让观众清晰地听到,是有其深层用意的:这位负责检查的机务员是非常在意自己身体的,每当手表报时一响,他就该吃些维他命之类的营养药物进补了。这些都已在影片的前半段交代了。因此,此时的报时声如此“明亮”其实是为了提醒观众不要忘了:这是一位将自己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机务员。而就是这么一个惜命如金的机务员,却在危急时刻毫不犹豫地承接了可能会丢掉自己生命的任务。这么一个音响细节的夸张在无形中比任何直白的表达都更有力地树立起了剧中人物高尚、敬业的高大形象,悄然之中调动起观众的敬佩之情。
5 R& O: U0 I* o( `1 r4 R8 w- X1 |2)音响变形
7 r/ M1 `, F+ a' k/ m音响的扭曲变形是音响夸张的另一种表现手段。我们常常可以在影片中听到在真实生活中所听不到的音响。比如在《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听到鬼的心跳声。影片《午夜凶铃》中,配合着每次提示日期的字幕的出现,响起的一种古怪的,听起来阴冷诡异的音响,仿佛是亡灵的提示,敲打在早已战战兢兢的观众的心上。又如,当浅川的前夫柳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低头沉思,看到一双穿着白皮鞋的脚愈走愈近时,渐渐增强的音响变得恐怖怪异,好像是众多的人发出的“呜呜”声合着呜咽的风声。这种声音压住了所有的真实环境声,给观众一种危险逐渐迫近增大的恐惧感,令人毛骨悚然。这些音响效果听似完全不建立在真实音响的基础上,仿佛是凭空捏造出来的。但其实所有这种音响效果都是依据着生活中不止一种以上的真实音响,混合、变形、加工处理而成。由于在真实生活中对这种声音的陌生,使得人们更易对此产生增强恐惧感和不确定感,所以,这样制作出来的音响效果很多用在恐怖片或灾难片中。当然也不尽然,法国影片《黑店狂想曲》虽然不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恐怖片,但它的音响处理也独具特色。片子一开头就是店主屠夫在不停地磨刀,“嚓嚓”的磨刀声开始是写实的,当镜头渐渐进入一条由屋内通向屋外的管道时,磨刀声也随着镜头的深入逐渐加大音量,那种在金属容器里特有的混响感也随之渐渐增强,伴着一种从金属表面上反射回来的“呜呜”声,直冲向管道的出口才戛然而止。磨刀声在这里被录音师做了变形的艺术处理,我们也许单靠耳朵听不出来那种“呜呜”声的真实来源,但录音师必定是用了多路不同的声音混合处理而成的。这种被扭曲的音响效果马上给片子笼罩上一种诡异古怪的气氛,在影片的一开头就向观众展示了这部片子的整体氛围。显得简练而独具匠心。( J# q0 ^2 w  X
虽然音响夸张主要用在故事片当中,但在专题片中也偶有使用,可以减少解说的出现而达到饱满片子情绪的作用。例如专题片《共和国之恋》的序幕中心脏的跳动声,“咚、咚、咚”的心跳声响亮而沉重,远远超出了写实音的响度,同时也远远超出了声音本身的含义:这是无数科技工作者共同的心声。观众听到的是他们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声,是献身于科学事业的宣誓之声。7 Q; k; @4 }+ e% F  @3 X/ m, X
对于这种音响的夸张,重要的是如何发现它,提炼它并恰如其分地使用它。
5 h1 R5 i7 G  @/ O% F& i: l% e# V1 z2、隐喻
; b$ P3 O% X: a, \2 `* I夸张并不是音响写意性唯一的表现形式,隐喻与对喻也是写意性音响的重要功用。我们已经很习惯地看到影视作品通过不同角度或不同造型创作的画面,并习惯理解这种画面的隐喻作用,接受作品通过画面传达给我们的深刻寓意。但除了画面之外,音响也同样具备深刻的隐喻性。3 Q' G# F" b/ y5 i! h! S
所谓隐喻,就是具有象征性代表性的潜台词,能够非直白的体现出某种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深刻内涵。这种表达,由于它的含蓄隐约的方式,其效果很可能会比明白无误地告诉观众来得更深刻和难忘。电视剧《橘子红了》中,橘园上空的鸟鸣声正是象征着剧中人物的深深叹息。容家的橘园总是笼罩在朦朦胧胧,缥缈的白雾中,树叶浓郁的绿色和橘子灿烂的金色,以及大妈和秀荷色彩鲜艳的服装在这白雾中时隐时现,整个画面带给观众的是一种优美而诡异的气息。而充斥着观众耳膜的是经过了变形处理后加了混响的、变得近乎于音乐的鸟叫声。幽远而空灵的鸟鸣声既给这种气息平添了一份忧郁的色彩,又是对被禁锢在园中的大妈的宿命的隐喻:橘园实际上是大妈心中被构筑的爱情世界,住满了绝望的对迟迟不能归来的爱情的期盼与呼唤,和对那转瞬即逝的美好回忆的守护。倘若只添上现实中各种小鸟、麻雀叽叽喳喳的吵闹声,可能会完全破坏画面的情绪气氛甚至整部剧情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在《毒太阳》中几次出现的火球,总带着火的燃烧声和闷闷的轰鸣声在刺眼的阳光下和密迪亚的回忆中划过,甚至有时只听到轰鸣声而不出现火球,直到最后,火球带着轰鸣声划过密迪亚安静的尸体。影片也向观众传达了它要表达的寓意:这种仿佛是火球熊熊燃烧的轰鸣声是一种宿命的暗示,它让人听不清也道不明,就象是对密迪亚一生的隐喻:在被利用与利用中尝尽痛苦与虚幻的愉悦,最终也逃不过斯大林对他的愚弄与操纵;同时也隐喻着寇托夫的最终命运:他终究是那个是非混乱的社会的牺牲品。
* F  v& h' m& ~) J7 b如果两个具有相反象征寓意的音响在同一影片中重复出现,就可以称做对喻。利用这种对喻来暗示某种结果,也是达到隐喻效果的另一种方式。美国影片《巴顿》以其蔚为壮观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著称,音响,无论是在写实还是写意的运用上,对于战争气氛的渲染是功不可没的。在巴顿全歼隆美尔坦克师集团的那场战役中,就有对喻功能的体现。开战前夕,原非洲土著居民的家禽:牛羊叫个不停,鸡鸭煽动翅膀躁动不安,不少小动物都悉悉索索地纷纷出洞……在这场戏的音响处理上,各种效果叠加在一起,使得战争前的一切显得杂乱无章,让人心神不宁;而随后美军坦克师以先声夺人的履带滚动声和马达轰鸣声驶近,当出现如甲克虫一般密集却又工整的坦克师团的大全景时,其声听来震耳欲聋、气势惊人。尤其有了与战前动物们的骚动声衬托对比,则更显现出美军的磅礴气势,暗示了巴顿大军是强大而不可战胜的力量。
$ Y( \; l8 K1 l( f" Q& f' ]而影片《目击者》中,哈里森·福特来到的女主人公的村庄,田野里是麦浪翻滚的哗哗声,街道上“得得”的马蹄声和赶车人时而发出的响鞭声,一切显得宁静而悠闲。而当小男孩刚进入城市中时,各种汽车的轰鸣声、喇叭声,人群的嘈杂声……各种音响挤在一起,象征了工业发达城市的繁华,与安静的乡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同时暗示了男女主人公在生活方式及环境上的难以融合和最终必然分手的结局。) J/ Y! N: L$ d. c
各种不同的音响效果因某种契机而在同一时空中会形成一种看似错乱实则巧妙的配合。即使这种配合最终不构成对比关系,但这种毫无关联的各种音响的组合,也会形成某种特殊的默契,从而超越无关联的配合产生出某种隐喻。影片《黑店狂想曲》中就有这样一处很典型地运用:屠夫和情人在床上折腾,床下的弹簧一下一下的“嘎吱”作响,当镜头穿过屋内的烟囱管道到达楼下屠夫女儿的屋内时,“嘎吱”声也穿过管道(这里作了音响的夸张处理)到达这里,屠夫女儿正在拉琴的节奏也不由自主地跟上了弹簧“嘎吱、嘎吱”的节奏;“嘎吱”声如法炮制的传到二楼、一楼,带动了正在“啪、啪”拍毛毯掸灰的声音;正在“吃吃”打气的气筒的声音;一来一去“刷刷”涂墙的声音;缝纫机一起一落纫东西的声音;节拍器来回摆动的嘀嗒声……一栋楼内所有不同的人群发出的声音竟都默契而有节奏的随着弹簧床的“嘎吱”声或起或落,愈行愈快直至戛然而止。这些本来毫无联系的音响在这里经过巧妙地配合,以致达成有序的节奏都是在隐喻这样一个现实:这栋楼的住户虽然形形色色各不相同,但却就屠夫杀人卖肉一事沆瀣一气。音响在这里巧妙配合所达到的效果既节省了用语言解释的麻烦,甚至还达到了一种黑色幽默的效果。
 楼主| 星光吐微 发表于 2007-6-10 01:06:49
3、闪回
; l) X3 |8 T/ g5 a6 y音响夸张是必须与画面同步的,而另一种音响写意性的表现形式——音响闪回则是非同步的画外音响。所以,音响闪回的主观性更大。  U4 o) ?1 Q1 e0 R: o4 x6 X: s
所谓音响闪回,是指选择剧中已经出现过的某种典型的、代表性的声音再次或多次以主观的方式出现闪回,使之被赋予特殊意义于某种暗示,并由此引发观众的心理联想,增加影视作品的艺术效果.
+ p, @8 N: c4 x影片《生于七月四日》中,由于汤姆·克鲁斯饰演的主人公参加了越战负伤归国。虽然他为身体上受到的巨大伤害而痛苦,意识上也由于国内青年发起的反战潮而迷惑,但在社区上层的邀请下,他仍然作了充分的准备去演讲他的“光荣事迹”,为越战做宣传。然而在他的演讲刚进行到“战争阶段”时,台下人们的纷纷议论声似乎听不见了,连从扩音器中传出的他自己的说话声也听不见了,耳边渐渐清晰的是战场上隆隆的枪炮声连续不断地轰炸着耳膜,还有被自己留在战火中的婴儿,哭声也似乎一声紧似一声。这时的主人公被惊呆了似地,完全演讲不下去了。这一段画外音响是从影片上半部中截取出来的。放在此处,为主人公此后对自己以前所抱的“参加越战是报效祖国”的信仰的推翻起了很强的暗示与推动作用。他激情洋溢的演讲,所谓的“为祖国而战”的美好理想,都被记忆中残酷的充满血腥味的屠杀声打断,击碎。这段音响效果使他又想起梦魇般残酷的战争,动摇了他为之牺牲的“信仰”;同时也帮助观众为理解他以后的不安、疯狂与“背叛”作准备:战争的阴影带给了所有人精神上的折磨,尤其是像主人公一样曾抱着纯洁动机又被炮火伤害的人。+ Z% |2 r5 I. d% c
日本电影《生死恋》中,女主人公夏子死去了。在影片的结尾,大宫路过曾经和夏子打过球的网球场,失落地望着雨中空荡荡的球场悲痛欲绝。这时,影片中响起了“啪,啪”的网球击打声和夏子欢快的笑声。人已逝去,音容笑貌犹在。在出现孤零零的球场的画面上,闪回这样的表现欢快回忆的音响效果,越发突出了大宫难以言表的悲伤心情,也使观众为夏子年轻生命的丧失而难过。结果影片也达到了它所要的煽情效果。! |% g7 ?$ C( p7 Z
电视剧《沉睡的森林》中,中山美穗饰演的女主人公在一次被舞台的大探照灯的强光晃到时,耳边忽然响起了滂沱大雨声和似乎是人群的骚动声,使她似乎被瞬间的某种记忆突然唤醒。此后又多次因某种相近的声音而听到莫名的雨声和骚动声,使自己一下子跌落到某个记忆的片断中。其实这些音响效果是中山美穗幼时目睹的杀人现场的雨声,和她被救出凶宅时警民的嘈杂声。在片子的最后,揭晓凶手真面目的时候,观众才看到这些音响效果出现的真正时空地点。由于片子内容上的倒序,这些音响并没有在影片一开始就出现,但在故事发展的顺序上仍是闪回。这种音响的多次闪回出现,不仅是作为一种启发女主人公重新回忆的引导,而且也突出了影片的悬念感,增强了观众的好奇心,使观众更有兴趣关注情节往下的发展。
9 @5 G- o* a) T4、悬念
1 g8 K8 _: O. @7 P8 q: \  e音响在某种特定环境下的产生,与当时发生的环境、事件紧密相连,会使音响效果超出本身的意义而产生很强的象征性,因而在剧中造成悬念感。音响的悬念,也是音响写意性的表现功能之一。
' p/ D4 \/ w$ @9 p影片《现代启示录》的开头,直升机螺旋桨“突突突”的旋转声便是一个悬念音响的例子。影片首先印入观众眼帘的是满目的翠绿,接着,一阵带着回声的仿佛是梦境中的直升机螺旋桨的转动声由远至近,直至一架直升机划过画面,搅乱了美丽平静的景色。当螺旋桨的声音更多更频繁的时候,画面上也出现了更多的直升机和战火。这时的画面愈来愈清晰的叠出一张躺着的人脸,螺旋桨的声音显得涣散而无处不在,仿佛包围着那张好像在想着什么的脸。螺旋桨的声音就一直这么持续着,直到叠画消失,螺旋桨声也由涣散逐渐集中起来,当镜头转向不停旋转的吊扇,观众才意识到原来一直听到的“突突”声是吊扇叶片旋转的声音的变形。即使是这样,吊扇声仍处理得很像螺旋桨声,响度很强的充斥着整个房间,直到主人公走到窗口扒开百叶窗向外望去时,“突突”声才渐渐消失,恢复到真实的环境声。此处对直升机螺旋桨声的运用,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处理,更是借用这种音响效果来丰富影片的艺术性。螺旋桨声所造成了一种悬念声音一直盘旋在主人公的冥想中,充斥着他的回忆,即使他的意识回到了真实的世界,也逃不开这种声音的追随:因为周围一切相似的声音都会成为它的替代品(就像与螺旋桨声相似的吊扇旋转声)。观众也会因这种与主人公的现实生活不相干的声音而疑惑,想知道这种声音的出现究竟与主人公有怎样的联系,在故事中扮演一种怎样的角色?这样悬念便造成了,并为故事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8 ], R' @. A/ Z. b' H& U' b
而影片《原野》中对于火车声的运用,则更为典型。火车声在影片中反复出现了多次,除了交代剧情的之外,多是为了造成悬念而设。在仇虎与傻子说话的时候,火车声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听到声音,仇虎脸色有变。因为他之所以乘火车回来就是要报仇的,这时的火车声又提醒了他报仇的初衷,让观众悬了一颗心,关心仇虎下一步的行动。又一次火车声的出现是在金子与仇虎相遇时,阔别八年的两人突然相遇,各怀心事,欲语还休。仇虎看着金子默默离去的背影,画外音响起了火车的汽笛声和隆隆的车轮声,紧跟着画面上出现了几组人物形象的闪回:年轻时的金子、一个凶恶的男人、几个带枪的土匪、一个被活埋的胡子男人、焦老太婆、一个男人与一个姑娘被抓、投入监狱、又是那个凶恶的男人在殴打。这几组镜头都是伴着隆隆的火车声出现的,剪辑节奏紧凑急促,一声紧似一声的鸣笛和滚滚车轮声增强了画面造型的力度,拉紧了观众情绪的紧张度,给人造成了强烈的悬念感:那个凶恶的男人又是谁?被活埋的男人和被抓走的姑娘又是什么人,究竟这火车声象征着什么?这么多的悬念在短短的时间中产生,吊起了观众的胃口,提升了观众继续往下看的兴趣。5 l+ O& j, t7 d8 ?* N0 R
5、幻听
+ G- k; F' g. |5 z/ _) c5 h5 E音响的写意功能中还有一种“不闻而闻”的幻听作用,这是一种心理现象,在影视作品中则可作为艺术升华的手段来使用。5 V9 _& r% \% V; n' I
当人们在回想某事或欣赏某件艺术作品时可能会产生幻听,即耳边出现“不闻而闻”之声。“无听以耳,而听之以心”。所以,“悄无声息可以比金鼓齐鸣更具感染力[注7]”。
0 ?5 B6 ~4 S, z) Z- Z. H% f0 _% l郑板桥曾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郑板桥并非真的听到了风吹竹叶的萧萧声,他是在欣赏画竹,只是视觉因观者的心理感受而转化为听觉,细细欣赏的恍惚之间他仿佛听到了萧萧的竹声,进而联想到民间疾苦。
9 E+ [. |6 A: J1 b$ q8 F) V0 l《战舰波将金号》的结尾处,连续出现了几头不同造型的石狮子,虽然没有狮子怒吼的音响,但那种愤怒的情绪使观众似乎听到了更为强大的怒吼,由于没出现真正的音响,反而突破了范围和响度的界限,让观众用心来感受到的怒吼更加震耳欲聋,发人深省,从而升华了影片的艺术境界。
6 Z/ a$ Y/ N: B9 q! p电影《辽沈战役》中,小战士挥舞着铁锹在枪林弹雨中倒下,突然,枪炮声、爆炸声嘎然而止,一片死寂。无声中,一片红围巾缓缓飘荡升起,仿佛象征着胜利的未来。相比起千万人的欢呼雀跃,这种无声的处理更是在无限广阔的范围上扩大了那种呐喊与欢呼。因为目睹了小战士的壮烈牺牲,使观众情感上由于死亡而被压抑的悲痛情绪,在这种无边界的范围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宣泄。仿佛是已经用语言无法表达,用耳朵无法收纳的呐喊声,被观众用心来听见,来理解。影片想表达的那种对胜利的希冀与对和平的渴望从而得到升华。
一颗糖 发表于 2007-6-15 09:35:47
点赞了,好文章,不错啊,可以收藏学习了啊!~:victory: :victory: :victory: :victor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软硬产品代理咨询服务:声卡:雅马哈UR22C、罗兰声卡、福克斯特、艾肯、阿波罗 、M-audio 、普瑞声纳 、福克斯特、 达思冠系列 音箱:吸顶NS-IW560C、吸顶NS-IW660 、NS-AW350、低音NS-SW050、低音NS-SW100;JBL 吸顶8124、CSS-8006BM;香蕉猴 gibbon系列;普瑞声纳E5XT、E4.5、 E3.5BT 有线话筒:舒尔PGA27、PGA48、MV51、mv88、mv88+、SM27 ;森海E945 、MK4、E835S;舒伯乐top248s;罗德NT1-A、VIDEOMIC、VIDEOMIC GO、VideoMicro、VideoMic NTG 无线领夹麦克风:罗德 wireless go II 一拖一、一拖二;猛犸lark150 耳机:森海HD300 pro、美奇 CR-Buds 、索尼7506、爱科技K240S、K240 MKII、K271 MKII、K52、K72、K92、先锋、飞利浦 1:飞利浦会务通/会议摄像头/全向麦克风/执法仪/录音笔 2:洋铭便携式移动演播室 / 切换台 / 摄控一体摄像机 / 虚拟演播室 / 微金课教室 / 色键器 3:逻兰音视频切换台 / 声卡 / 电子鼓 /电钢琴 /耳机 4:Blackmagic专业摄影机 /调色台 / 切换台/ 广播级转换器 / 监视器 / 采集卡 5:索尼专业摄像机/佳能专业摄像机/松下专业摄像机/ insta360专业摄像机 6:话筒:铁三角/ 舒尔/ 森海塞尔 / AKG / RODE/ BBS 7:音响:YAMAHA/ 声艺 / 皇冠 /JBL / 真力/咪宝/BOSE /美奇 8:声卡:RME/羚羊/IXI /艾肯/PreSonus普瑞声纳/Focusrite福克斯特/YAMAHA/雅马哈/ickb 9:耳机:铁三角/beyerdynamic拜亚动力/AKG爱科技/索尼/RunningMan/美技 10:思锐三脚架 /防潮箱 /米泊三脚架/意美捷三脚架/曼富图三脚架 11:XSW系列,300.500代理商,EWD数字系列代理,6000.9000定制产品,还包销了全国三个型号:XSW1-825,EW100 G4-945,EWD- kk 205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音频应用 (鄂ICP备13005321号-1)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