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再谈音响的七个频段,个个是真理
3 O, X/ p/ J. X( r5 L5 x
5 Q$ a _0 M- T; C0 N1 ]一般习惯将音响划分一定的频段如高音、中音和低音等。很多声学专家和音响专家想出了参考乐器的频宽,以及管弦乐团对声音的称呼,将这个20Hz-20KHz的频率分为“超低频(超低音)、低频(低音)、中低频(中低音)、中频(中音)、中高频(中高音)、高频(高音)、超高频(超高音)等七个段。$ G8 d: x" X- ]9 {6 @5 f
! |8 F& n5 g4 \, p6 z3 b
这样的七个频段的定义比简单的高中低频段的定义划分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下面逐一解说:
9 K$ F" [( H# t0 x* i1 J
# W% ~ D4 W8 i1 V各频段的量感分布以及其控制能力
' | r3 g9 B% X
. A. e+ }2 C; j1 Y* r: ?* H超低频(超低音)( [( E. U1 r7 O, x9 e
" G& t5 k: J9 m5 _# S* R, Q! O; H低(频)音区是指声音的频率或者乐器的基频低于100Hz的频率。
! k8 n6 Z" ]6 F; x2 \, i, f0 Y2 t. ]! O6 ?5 t
按照七个频段的划分方法,我们把从20Hz-40Hz这个八度我称为超低频(超低音)。* t! O/ a( U s: I- T
* ~. t: n& M ~1 K9 }; Z% a' ]
这个频段的频率重播时是需要借助于物理环境本身的共鸣,同时这个频段的声音已经失去了明显的位置定位。超低频(超低音)部分可以一直向下延伸到10Hz以下的频率(次声)。2 S+ Y# f% l% y K) }
2 ~. s1 p* ~. M+ ^2 \8 V1 j6 T而实际上,当频率低于20Hz时候,人的耳朵的听觉能力就已经很差了,但是依然可以借助胸腔和骨骼等的传导,来感受它们的存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超低音有敲打胸膛的感觉!强烈的超低音还会使人有呕吐的感受就是因为超低音作用于人的身体的表征。% P% `0 d" U% f: q, d
4 T5 ]8 j3 q" M: M+ P- O
这个超低频(超低音)的频段内的乐器很少,大概只有低音提琴、低音巴松管、土巴号、管风琴、钢琴等乐器能够达到那么低的音域。
1 e0 H# }; p* m: F8 A8 S9 i7 j; L; ^' J# g
由于这段极低频并不是乐器的最美音域,因此作曲家们也很少将音符写得那么低,而有一些流行音乐以电子合成器来刻意安排的另当别论。所以超低频对于纯粹的音响迷来讲其实用处不算太大的。除非你是一个大动态电影音乐迷,经常需要超低音!9 h% b5 M" k. \6 n, ^
, k) e6 C" r0 N2 b! ^对于低频(低音)区,尤其是超低频(超低音)的录制和重播来讲,要注意的是两个方面:一是,低音区要有足够的低频下限和足够的低频分量;二是,器材对低频的控制能力。
. {9 n1 I F! g$ l0 Z @0 X) \4 J% `! I6 c9 t7 C
随着现在科技不断发展和日益先进,录音技术发展到目前的数字化时代,对超低频的响应已经可以轻松的做到10Hz以下,但是音响器材的重播往往欠缺!
0 t) X5 L, V5 n
. }# }1 X. y( F u* L话说回来,这部分可以感知却难以正常听到的超低频(超低音)部分声音是不是就没有意义呢!
4 E* V' U- V+ C$ @* Z h& x6 s1 B' |- j/ R$ T ~2 M
不是的!因为实践证明,在实际的音乐演出中,一些设计优秀的音乐环境在进行演绎时,是具有足够多的超低频(超低音)成分的。. S" X; l q6 @& U( F* s! x
1 V, M9 _9 y4 F: s8 n+ t5 d而在录音和重播时,如果能够适度的还原这部分的声音成分,将会使重播时的低频更加松弛,重播的音场更加宽阔和深远!) F8 \9 X4 p8 H0 T1 F' _. Z1 y) T7 b
/ }+ n5 w' b4 i" e所以,一些好的音响器材由于能够很好地的重播超低频(超低音)部分,而让人觉得特别舒服,而能力欠缺的就会让人觉得量感不足,低音干瘦。此外,由于超低频(超低音)与环境的共鸣时间比较长,而这个频段的频率本身又是处于活塞式振动,因此在重播时会容易产生惯性(延时),而这种额外的惯性(延时)会造成重播的混浊感,声音还原不够清晰,一旦器材的低频控制能力不够就会产生这样的浊的感受,非常不讨好!
# D- l3 _0 ~5 r3 g8 d( p5 I% C
1 u0 ]" O+ h: \% b1 j于是,对于音响爱好者来说,超低频的控制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简单的说就是,你的音响系统多这个超低频(超低音)部分的驾驭能力,更形象的表达就是,喇叭的刹车能力!好的音响系统不但能够在有超低频讯号的时候能够发出这个频率的声音,更重要的是没有这些讯号的侍候要立即停止振动!你们说难吗!" d5 X% W4 S# ~0 _3 R: |& d$ w1 p: q
/ _" Z3 |+ A8 S" r" P
低频(低音)5 k9 |3 s! G9 t8 \
& }/ y/ M) j: y1 J2 f' u% l9 y0 s1 x
这个频段比较好理解了,就是超低频(超低音)以上的从40Hz-80Hz这段频率。8 h+ ~7 @$ d. E
8 F% f% c1 \% W/ I" @# b4 @就是人们常常说的低音区域,实际就是人们耳朵能够正常听到的40Hz以上那部分低音区域。声学上把100Hz以下归入低音区,但是我们音响上还是缩小为40Hz-80Hz这段频率称作低频(低音)。这样更切合我们的音响频段划分。这个频段的乐器有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等。同时,这个频段也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主要部分,在音乐重播时候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Q0 \, y/ ~+ Z* ?- L `: Y
( }* r7 b( j V8 K5 n一般的发烧友或者对声学了解不足的人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超低频(超低音)部分,原因是这个频段是可以用耳朵来听到的,也是最容易有听感的频段,往往让人们听起来时实实在在的低音,于是产生很低的误解。$ N/ C+ l7 [. r9 i, z
. R7 Y3 P, A: V7 T- R* o2 U. E
对于一套音响系统或者一段录音,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分布不当,那么就会失去丰润澎湃的感觉,同时由于这个频段不足又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的相形之下过分突出,使得声音失去平衡感,干涩而不耐听。而这个频段的控制方面也是不容忽视,一旦失控,不仅影响中高频段,更会影响整体频段的协调平衡。, H$ _+ A2 ]9 `9 r' ?* Q
4 _( m% m |' F) X, C) z
中低频(中低音)
: J% n( I6 c( W. d% q
% ^3 C4 ?4 b) O8 ^- O( a6 C% B3 e* b低音区域一般从100Hz开始,但是我们把从80Hz-160Hz之间的频率纳入一个称为“中低频”(中低音)的概念范畴更为恰当。
4 I: A$ l* P3 n7 f+ K
+ Z& c6 P2 m7 Y% b$ x5 u根据实践证明,这个频段是最让音响发烧友头痛的一段频率,因为它就是造成平时我们听音响时候觉得耳朵轰鸣的元凶。造成这种耳朵轰鸣的原因是这个频段非常容易出现峰值!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峰值现象,主要是和聆听音乐重播的环境有关。就是和聆听环境的大小方正如长、宽、高尺寸比例等有关。9 P2 _3 q7 ~9 P
! O( D4 d' f: v
这种现象对于我们这些居住环境先天不足的人来说尤其影响。因为聆听环境的不规则,大小比例失调等及其容易造成这个频段的峰值现象。实践中大部份的人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就费尽了心思去设法吸收这个频段,以便使耳朵不致于轰鸣。6 F) _5 I3 z; B3 B1 f
5 T) o( x7 o6 H, i) G a/ c% g
但是,效果往往是当耳朵听起来不轰然时,向下的低频与向上的中频也随着中低频的吸收减少而呈凹陷,使声音听起来变瘦,缺乏了丰润感。于是,大家拼命的去减少这个中低频段的峰值,还以为是对的。结果音乐的可听性大大降低。现在很多音响发烧友在比拼器材系统时候常说的干、瘦、涩、乏味等就是由于这个频段的控制力不好所表现出来的表征。在这个频段中的乐器包括了刚才低频段中所提及的乐器以及定音鼓与男低音等。4 E; U' w( K8 s: R! V/ Y3 F
; N0 f, ?2 h& w2 ^3 N9 ^中频(中音)
* }& z- g; k2 f5 ?, ^* @
8 X3 o& r* ?8 w2 g* D3 }) N3 A音响上的中频从160Hz开始到1280Hz的横跨三个八度(160Hz-320Hz、320Hz-64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2 y& f$ k! ~2 e, `" b8 c& _5 M
) U X j/ n5 W1 s: n1 ^4 f r( K
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因此也是一个最重要的频段。人们对乐器音域的误解通常就是中音部分,如其实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之内,但是一般人却误以为小提琴就是属于高音部分,也有以为所谓的女高音的音域也很高,但是实际上女高音的最高音域也只是在中频的上限罢了。所以说这个频段的中频频率在音响上是多么重要啊。只要这段频率不足和控制不当,声音的表现就会瘦薄。有时,这种瘦薄又很容易被误以为是一种所谓的定位的假的“焦点凝聚” 而自鸣得意。
2 H8 N% e8 r( D+ a! n4 l
+ t% R- [, [3 U0 t$ T9 q/ X' Q根据刘汉盛对这个频段的重要性分析认为,可以从二路分音的喇叭的分频点来研究。一般二路分音喇叭的分频点大多在2500Hz或 3000Hz左右,就是说,2500Hz以上由高音单元负责,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单元负责。这2500Hz约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说,为了怕中低音单元在中频极限处生太大的分频点失真,音箱设计师们统统把分频点提高到中频上限的二倍处,如此一来,最完美的中频就可以由中低音单体发出。如果这种说法无误,高音单体做什么用呢?
. y4 j8 r) [$ i5 _. M4 L5 t9 N5 W) `, f t: C2 c' m6 _8 s$ z" B
如果您曾经将耳朵贴近高音单体,您就听到一片“嘶嘶”的声音,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没有高音单体发出嘶嘶的音,单用一个中低音单体来唱音乐,那必然是晦暗不堪了。当然,如果是三音路设计的喇叭,这段中频绝大部份会被包含在中音单元中了。6 E: s" {% x9 r& y
( ?$ Q* m7 h( j# S0 ?( `中高频(中高音)
7 K& Y( X8 f/ M" n% |2 g! c2 J( ~6 p0 n
从1280Hz-2560Hz就称为中高频(中高音)了。/ N0 o! |# O5 h1 ~) Z
+ B* X1 I0 F, C; _- q5 q' P这个频段的乐器包括,小提琴约有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认,只要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频。同时,这个频段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是高频(高音)。
- _% Z, k. r$ A% A
! H6 Z2 u8 v' m高频(高音)
1 f2 j2 K3 F' D+ ?% e8 s k6 Z# n( A1 M- T, j0 A4 n
高频是从2560Hz-5120Hz这段频。3 s2 b" [+ E5 d/ ]
* e. r! J0 ?: v实际上已经很少乐器演奏涉入这段频域的。因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钢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中了。
5 J2 _0 p0 C0 |) v9 X' F* u; q' X' G1 K/ L* F V
从喇叭的分频点设计看,这段频音域全部都出现在高音单元中。在近距离的贴耳听感上通常就是一片嘶嘶声了。从高音单元的表现中,也可以证明高音单元几乎很少发出乐器或人声的基音,它只是发出基音的高倍泛音罢了。
# m: H# O7 J9 ?+ P( L3 t( g1 {' H) z; s. d
有人会说,既然高频部分根本没有什么乐器的声音,那么是不是,这个高音部分就不重要了?其实不然,因为乐器的基音尽管很少出现在这个频段,但是,大多数的泛音却是在这里表现,甚至出现在更高的超高频上!而基音与泛音的相加就是乐器的音色。如果没有这个频段的很好的表现,那么声音将会缺乏光彩!
0 c" ]+ i6 V8 m
, q" u% a& t* s4 P& ~$ k超高频(超高音)
$ \( [" c* @0 M" F: u. U( K
( A- h" [" V/ t( |从5120Hz-20000Hz这么宽的频段,就是超高频(超高音)。
/ z* u) P& m% M* r7 F0 `
8 G. s, ]; r1 o4 j h" B前面说了从高频就已经很少有乐器出现,超高频所容纳的都是乐器与人声的泛音。而一般乐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处能量就愈小,于是就要求高音单元要制造得非常的敏锐,能够清楚的再生一些我们常说的非常细微的声音。由于超高频的特性以及要求音响系统中最终的重播演绎角色喇叭的设计上对高音单元的设计和制造要求就非常的严格!
) j% q! r4 _, @: |; v- C
( x- e( O1 S" i3 h$ Q I例如一个高音单元为了清楚再生所有细微的泛音细节,于是不顾一切的设计成很小的电流就能推动单元的振膜,于是就出现同样由这个高音单元负责的大能量的高频与部分中频极可能时常处于失真的状态,因为这二个频段的能量要比超高频的大太多了。因此许多喇叭的超高频很清楚的时候,非常容易出现刺耳的现象。: [& t5 G7 q0 i
6 Q) _5 T% N; ^1 U3 E( v
之后多在喇叭设计上出现有三路分音的设计,就将其分成中低音单元、高音单元和超高音单元三路。超高音单元通常就负责13000Hz以上的频率的。而这个超高音单元的设计其真正的着眼点仅仅是在于使高音单元不会失真,同时又能再生超高频。
4 J3 t( W1 S( d) S' m/ t& x/ @/ V+ {+ q6 x7 D2 u6 Q @8 b7 O( q
各频段划分的小结
4 {/ f% f+ S! V2 ~ ~
5 d2 O" t- K, z- }' w高中低频率频段的划分主要是更加便于说明声音不同的频率的特性和音乐还原时候的各个频段的量的分布和控制能力。因为从理论上说,只有各个频段的量的分布都趋向平衡,各个频段的频率的重播控制都能够恰如其分,才能算是一个好的重播系统,而这个重播完美的理论上是成立的,但是,实际上是不可能的!3 f7 l: F8 I2 [! X8 I" j
) ]) q- ~& ^" E- @% C
除了必须要有能够重播各个频段的物理载体以外,还有必不可少的各频段的声音录制的制约,以及录制和重播环境的制约。于是,玩音响才会让人永无止境,其实,也一定没有百分之一百的还原重播!+ r- M& F2 W7 S2 Y5 P- T4 u* }
( a3 o& c+ e& `: F) b' r
在这里,我再补充一些关于高频和超高频的解释。由于高频和超高频这两个频段在实际的生活中容易让人误解!很多人误以为听到尖锐刺耳的声音就是高频或者超高频了,其实这是有所偏颇的!
: l. B; z# Y) q; k" {6 l1 E9 G( l
在音乐声音里头,高音也同样可以分为基频和泛音两个部分,例如,小提琴、小号、短笛等高音乐器,他们的高音基频一般只有3- 10Hz上下,但是,他们的泛音却远远高于20Hz!/ d$ h3 Y1 a9 P9 H# q
. Q3 `) j. n" L+ V w% I
以前,由于录音技术或者音响器材的制造技术的制约,高频一般只能达到10Hz左右,于是在聆听这些声音的重播时候,就会感到小提琴、小号等的高音是尖厉的,非常的挺实,但是不讨好!7 {) V! G6 e5 ] s7 Z! ], H; s
) r9 ~6 \& t4 N% Z. d! K但是,今天,录音的技术的发展已经可以轻松的录下超过20Hz以上的声音,器材的制造能力也允许很多喇叭能够重播20Hz以上的频率,我们再同这些小提琴和小号的高音时候,就会感到他们变得非常的纤细而感觉丰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声音(高音)不干了,不扎耳了。& W" i d7 N; q* O/ b( i& a
5 ]( W9 w4 M+ w
现在开始出现的SACD和DVD-Audio的软件采取的高格式数码录音技术,其高音的频响已经可以超过80Hz,问题是有没有这样的系统重播罢了!再举例就是,在乐器中,三角铁和铝板钟琴等高音金属打击乐器的高频泛音是最为丰富的,在测试一套器材或者一段录音的时候,一旦频响不够高,他们就会显得发木,失去活力和色彩了!
0 S' J& a6 H; z- Z! K8 g3 H* q
! J2 f% d% m" q! o3 C& z' E1 _" h& h以上我们谈频率的分段主要是让大家知道各个频段的声音的分布和量的多少比例。所谓的量感就是指量的多寡,如高音比较多、低音比较少等。
" Q1 A! @; m: h6 s9 L m0 q1 K
/ t; x& Y! Y7 h1 i而量感之外的频率的控制力通常多指在以上频段中的对低频段与高频段的控制能力。如果有些器材低频显得松散,而有些则具极富有弹性,我们会说后者有好的低频控制力。同样,有些器材能够控制住高频,让它帖服而不至于飙得让耳朵难受,我们就会说它的高频控制力很好。* j" p* P; l6 z; _1 F
9 T, J; S$ F8 J0 o4 P4 ]这里我们还要留意的是,音响系统中各个频段量感的多寡并不代表器材真正的好坏,器材之间量感多寡的相互搭配才是重要的。但是频率的控制力的好坏就可以说是器材本身的优、劣之别。" ]! n$ o* f* y/ z( s6 t
' H# b- d9 s7 m因此,一套音响系统好坏,一段录音的好坏,应该从以上声音各个频率的量感搭配以及控制能力来区分和比较,而这个频率的量的分布和频率的控制能力是极具物理性的,是比较客观的,是受到器材和录音本身先天条件的严格制约的,所以,我将其摆在了音响要素的第一位,也是基本的一个环节。# e$ G5 m' p* Z+ Y+ G5 M
0 H/ }5 b8 @; k$ E+ \
如果,一套器材或者录音本身不具备这些频率的良好的量的分布和控制力,那么就失去了“音享”的根本意义了,也就沦落到“响音”的范畴了!1 e& t Q) a n2 s6 \* w& C" {
3 c# u# m9 G+ a最后,关于各个频段的量的分布和控制力的要素研讨,我也参考了一些专家的意见,推荐几张CD来让大家考究自己的系统是否符合基本的量的分布需求和控制能力的大小!* p9 ~- m; X7 R4 h0 {6 T
* M# \$ g8 M7 l' j8 C2 z! u( |中频部分5 i7 c/ T8 {3 }6 X0 D" ?6 L
由于一般器材都能够做的很好,也有很多的软件可以测试,我就不一一举例,一般大家认为比较经典的人声CD,如蔡琴老歌等!而大家比较关心的是低频段和高频段的测试。
`4 \8 p3 Q w. Q% k4 e" }5 W
, b" u1 V7 T u% P$ L低频段
4 v1 [1 y* [+ _ N# P! u) ^9 w通常测试低频段的量感和控制力,最有效的乐器就是倍大提琴,这里我先推荐一张,也是很多录音师和器材商常用的CD,就是由德国HIFI Vision公司于1989年录音出版的《HiFi Vision》,编号:TOP-CD2。+ D2 y$ ~9 Z7 K2 u: E& q& t
' E- \" w+ O3 X2 [6 p$ K
高音测试
$ }0 }- z5 W b, ^" \' a2 O% c" g当然是打击乐器的表现了!这里也有一张必不可少的CD,就是由MMG于1983年出版的《THE ALL STAR PERCUSSION ENSEMBLE》,编号:MMG MCD1000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