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舞翩跹
发表于 2009-12-26 22:23:4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按:玩音响、听音乐我赞成率性而为,怎么舒服怎么来,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喜好,无需苛求非黑胶不玩、非古典不听,如果能顺带掌握些相关的知识提着,同样的事就有可能高作一层。& i+ r! w+ @' A# |7 R2 |
% r$ q% F, _$ B E" L" }
在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非常有趣的事,音响就是其一,至少对我是如此。音响一般是说喇叭里发出的响声,当然,要出声仅有喇叭还不够,起码还要有放大器、唱机或解码器等配套的音响器材,以及各类音乐软件。我们总是希望喇叭里出来的声音要好听,也就是所谓的好音响,因为好音响能让我们一曲难忘,好音响如同把乐队搬回了家,想听就听,都是名家,越听会越有瘾。+ i3 {& d) v( I3 l1 G. l
1 I7 W/ S% }) p9 t/ m7 B我最初接触“好音响”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对国外产品期待很高,有点条件再加上港台杂志的推荐,照葫芦画瓢就把器材搬回了家,声音如何先不说,应该感谢的是从此喜欢上了古典音乐。
/ \. R7 |* ^! r2 K8 V
' `9 ^7 @/ p" g# T- A% m慢慢随着眼界的开阔,也是为更好的播放古典音乐,器材又经历过多次升级,中间大小品牌没少听,也走过弯路,其中最大的困惑是觉得音响声音变数太大,搞不准好声音究竟“长”什么样?记得很清楚,转折点是终于有机会走进了现场,近距离聆听高水平的古典音乐会,大开“耳”界的同时自然是感触良多。( D: v# r* E0 a8 m: ^. e3 L" j
0 q/ s' N) N7 ?1 H" U( }自那以后类似的音乐会大小听了几十场,答案也清晰了,原来好的声音不在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器材那里,也不在音响大师大咖们那里,最好的声音是在音乐会现场就这么简单!音响能做的不过是尽量让重播的声音更接近现场,特别是声音的真实感和音乐感,这是欣赏音乐最需要也是最吸引人的,而不是那些所谓的发烧声、人造声。
% A" C2 u6 ]) v# h: |5 Q0 B. Q& x) f7 t( ~- l; y3 A
当然,现场不可能永远完美,但与声音无关,感受最深的就是上面提到的真实感和音乐感。前者是乐器在眼前演奏的感觉,而后者可以让音乐听起来更加的舒服,我认为这两条也同样是衡量好音响的重要标准,尤其音乐感。例如有时遇到某套音响,初听时可能觉得声音很清晰,好像历历在目,但坐下来欣赏一段音乐后又觉得缺少某种气氛或是嫌吵得慌听不下去了,这多半就是缺少音乐感吧。
" ~! @; X- S/ r7 t8 F
3 u8 ~5 T$ m q2 u我们都知道音响不可能百分百还原现场,实际上也没有那个必要,幸运的是,对于我们最关心的声音真实感和音乐感,恰恰是音响可以最大程度还原的,只是要实现这一目标不是仅凭几项指标,把几件高档器材摞起来这么简单的事,而是需要从音乐的录音开始,到重播的每个环节,始终都以欣赏音乐的角度出发(这点非常重要)精心打造才有可能实现的,换句话说,软件、硬件,再加上我们的认知,缺一不可。+ G; `' T8 B* ^* a' J
9 D" t% t+ {! h% P2 X6 S
至于器材的指标或参数,我不是说不重要,但它们多是在简化的模型中测得的,也不排除个别靠牺牲音质得来的漂亮数据,做为一般场合使用的依据是可以的,若拿到讲究原汁原味的音响圈子里也就仅供参考了,因为音乐是不会被限制在那些特定条件里的,所有能用数字反映的都是些基本特征,而最重要的听感多是来自根本不可能量化的声音最细微处,好不好听耳朵的感受应该更重要,不能让人坐下来的声音,即使测出来信噪比高到了一百好几、谐波失真低到了小数点后好几又能怎样?4 A3 ~7 W9 p3 T+ Z) r
- u7 S7 i1 k( U( ` i
具体到音响器材,首先看音箱。音箱就是装上喇叭的箱子,当然不这么简单,扣上箱子的目的是防止喇叭声音前后短路,问题是喇叭的工作原理决定了音箱的失真不容易控制,即使费劲控制的稍好点,它的效率(一般用灵敏度替代)又上不来,音箱失真问题历来都是整套音响器材的瓶颈,短板效应明显,这是它排在首位的原因之一;其二是音箱的声音风格直接左右了全套器材的声音走向,用个流行词叫“任性”。关于音箱我有几点经验可以分享,其实也是物理上的结论:大尺寸喇叭的声音更宽松自然、天然材料振膜的声音更有温度感、钴合金磁体的喇叭声音密度更高特别是小音量时。( }; W! f8 f& ?( _8 g0 E! R
6 k. e: c7 ^. C4 W& R3 L
放大器的任务是为音箱提供驱动喇叭的音频电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D类的所谓数字放大器,因环保上的优势及声音和功能上的日趋完善受到了很多关注,因为工作在开关状态,大于90%的高效率是其最大特色。而与之相反的是另一个极端,效率低下的电子管胆机似乎更受发烧友追捧,可谓泾渭分明,包括我自己也在用。+ `. Z4 }& v$ f
& b; W3 |/ ]) h9 J/ t9 v
胆机应该说是模拟放大器的代表,事实上传统的放大器都是模拟的。按照工作原理,模拟放大器有单端和推挽两种形式,因工作点不同主要是A和AB两类,A类都知道音质好,但也是低效率的代名词,因为工作点要选在线性区域的中点,在做功率输出时有无信号都在消耗最大电量,单端输出效率不足30%,推挽输出因能抵消部分功耗,效率有一定提高。如果要进一步提高效率,就必须适当降低工作点,其结果是大信号要工作在半波推挽状态,以减少无信号时的功耗,这就是AB类功放,效率一般在40%以上,工作点越低效率就越高,但同时半波放大的比例也跟着增大,音质难免不受到一些影响。
, p: Q: Z* H1 J5 m3 [7 x; |% \- ^9 T2 p& y& D m
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A类放大音质好为什么还有搞AB类呢?以单端胆机功放为例,从原理上看声音应该很完美,但实际上却存在许多瓶颈,比如输出功率、制造工艺、喇叭的选择等,尤其后者,由于输出功率有限,要求音箱必须阻尼小灵敏度高,这又不可避免的推高了喇叭的失真,采用推挽和适当降低工作点的方案就能较好的平衡这些矛盾,声音的总体表现反倒更全面些。
0 U2 [2 n0 t5 T
0 \% j- i, {3 o/ d; M再来看音乐软件,种类虽多实则还是模拟和数字两大阵营。自然界里我们感受到的信息包括声音都是连续的,原封不动的记录就是模拟方式,传统上也是这么做的,如果单纯讲音质,肯定模拟是强项,物理上接近无损,声音必然更接近原汁原味,不过缺点也十分明显,以黑胶唱片为例,复制、播放、携带、调整等都非常繁琐,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处理好声音都会走样。模拟的缺点正是数字化的优点,简单便捷几乎就是数字音乐的代名词,因为数字音乐需要将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成离散的数字信号,声音相对模拟肯定是有损的,不过相对于后期带来的巨大便利性这样的损失是值得的。事实上数字音乐的音质与格式有一定关系,CD唱片出现早,采样频率和量化层次今天看来低了些,所能承载的信息量确实不能完全满足耳朵的分辨率,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声音中或多或少的朦胧感,但高过这一格式一般都有所改善。
! l; u6 i" j+ C9 K; L6 r1 T, \5 b* j5 F C R& @* U* g5 k0 t8 D
其实这也好理解,比如,如果限用10个字来说话,说清楚1个意思不会有问题,但要同时表达10个就很勉强了;如果放宽到100个字呢?情况就不一样了,不仅10个意思能同时说清楚,100个也能说个大概。这里的“字数”就相当于数字音乐里的格式,显然格式越高音乐的表达能力就越好,音质当然也会越好,不过也带来占用较多资源的问题,效率会下降。如果不限字数呢?模拟的好处就在这里,这个时候要限制的是你要表达意思的数量了,否则庞大的信息量会吃不消的。1 f0 O. [) M7 L
$ a& @. x; r2 d
是不是已经看出来了?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有一个现象,就是音质与效率的矛盾。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音箱灵敏度与失真的矛盾、放大器效率与音质的矛盾、音乐记录方式中模拟与便利性的矛盾等都是这一现象的具体反映。以放大器为例,想要百分百的原汁原味,放大器只能是关闭不工作,这相当于效率低至零,那效率最大化的100%又会怎么样呢?数字放大器其实已经很接近了,从原理上知道,这时机器输出的是重新合成的声音。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就是模拟放大器,声音主体没有变,效率介于它们之间,但为照顾音质一般做的都比较保守。
: y6 ]& y# _: W
" G+ H. \. T* u0 u/ V9 ?, e$ i% `1 C, B事实上,在高保真音响这个领域,任何形式的效率提升,包括便利性也是效率,都是以牺牲音质为代价的,二者就像是站在跷跷板的两端,此消彼长,在条件接近的情况下,器材也好软件也好,要获得更好的声音,低效率的代价是不得不要付出的(审视一下自己手里的器材和使用的软件)。当然,随着技术的进步这样的代价能有所减少,但不要指望技术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因为技术本身也是把双刃剑,解决老问题的同时可能会带来更多新问题,舍得之间取其利,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判断。
, X. G/ o& X/ L% ]: s
' j: V7 c, p/ l! J# u由此联想到发烧友普遍都有的完美情结,热衷于追求所谓极致或拘泥于某些细节不能自拔,初衷虽好但一不小心容易适得其反,因为不仅是上述音质和效率两大因素在相互制约,听感中的每个细节之间也都在相克相生的相互制约。其实,现场这把尺子早就立在那里了,短了不行过了也不好,搭配器材或自己DIY,动手之前最好能科学的评估一下得失,没必要跟风听忽悠,我就特别赞同“自然、平衡、简单”这个原则,而最大公约数是做精做实。
# x4 a' Z" ^% O$ d k3 L& r/ S
对于后面这个所谓原则,我是这样理解:首先,音响也应该同我们周围的其它事物一样有着自己的生态,有自己内在的运行规律,敬畏自然才是正确态度,而不是想当然的去随意改变;其二,自然状态下的任何事物内外一定是平衡的,声音也不例外,音响本身虽是个妥协产物,但平衡仍然是最高原则,否则必将事与愿违,例如为追求频响曲线这个指标的完美,放大器狠命施加负反馈,音箱用上最高阶分频和更多的单元,曲线可能平直了,可是别忘了自然状态下声音的听感是个多面体,频响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面,强行拉平的结果只能是让其它面变得更扭曲,声音听起来不别扭才怪呢;其三,寻找最佳的途径可能不同,但高手一定是回归到简单,这也是前两个原则的必然结果,器材内部简单、系统配置简单、想法更简单,当然这一切必是尽在掌控中的简单,是真正做精做实后的简单。( p5 A; X+ |( B9 w7 D
% C& s; |7 W# C/ `! f6 ?2 ]
也有发烧友特别关心所谓的神来之笔,包括我有时兴致来了也会尝试,比如给电源插头调个方向。其实声音的重播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的环节成千上万,某一天因为你的一个小举动或小道具而觉得声音有了变化也属正常,可视为音响调试的一部分没有问题。但神来之笔不是神,音响器材除本身必要的调整外,实际留给我们发挥的空间并不大,作用更是有限,很多时候也经不起推敲,因此指望有奇迹发生就不现实了,甚至把希望寄托在某些音响神器上就更不现实了,剑走偏锋其结果不过画蛇添足而已。/ a0 }+ _4 [9 I7 y8 g
3 v. e% J& ]6 @ I9 }回到音乐欣赏上来,现场版的高水平古典音乐会无论如何也得听几场,这是树立正确音响观最见效的方式,同样在家中,如果时间和精力都允许,欣赏音乐我更愿意推荐模拟方式,因为这是离现场和艺术家最近的方式。这点很像是欣赏一只古董花瓶,只要原物还在,尽管岁月会留下许多痕迹,但艺术魅力犹在,如果打碎重新做一个,可能还更加光彩夺目,但韵味、感觉、内涵等已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其实也道出了模拟的失真主要在外部,数字的失真多在内部这种现实,当然,我这里并不是要否定数字方式,主要还是出发点不同,就像大餐和快餐,按需所需,只是大餐的营养更加丰富些。
7 t# W, U1 _3 K& R- Z6 u3 K/ ~ ]: S- D. W: W& I8 l
说到模拟,除器材外,黑胶唱片最有代表性了,其中的古典音乐内容唱片,曲目丰富艺术水准特别高。有人说选择了黑胶意味着要有更多的闲暇时间,的确如此,就像品茶不也一样吗?时间在这里不是浪费而是身心的加油站,精神营养之丰富超出我们想象,不只局限在音乐上,相关的艺术、文化、历史等内容也会慢慢的渗透进来,兴趣会越来越广泛;黑胶唱片另一大优势是声音好,最明显的还是前面提到的真实感和音乐感,时间换品质这也是必然的,当然,这样的认知更是来源于高水准的播放和长期的聆听,特别是前者,否则黑胶的真实魅力会大打折扣,我建议即使是刚入门也要尽快迈过黑胶调整这道坎。, B' ~/ k; o" T
4 W9 I4 A0 N0 n. e% j不过话说回来,黑胶唱片在声音上是有它的先天优势,但高门槛也限制了它的使用,多数时候我们餐桌上的主食还是各类数字音乐,而CD唱片绝对称得上是其中最大的一盘,方便性自不必说,事实上声音的真实感或是鲜活感也只是感觉略输给黑胶一点点,而其圆润的音色和较高的信噪比往往又是黑胶唱片所不及的,当然这一切也同样是建立在高水准播放之上的。数字音乐不同于模拟音乐,只有高低电平的数字信息在储存之前需要针对不同储存媒介做相应的编码处理(否则将没办法正确读取),播放的时候再做相反的解码处理,能不能完整的、没有差错的还原出原始信息并精确的转换为模拟信号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一部优秀解码器,不管是合并的还是独立的对于我们使用者来讲是不可或缺的,也是获得好声音的捷径或关键吧,试试找几张早期的古典音乐CD碟听听,听完还想听就对了。* [! p- |/ c S
. Q1 Z3 f& ?4 {! U. F M0 K为什么强调早期唱片,我主要指古典音乐部分。经常听音乐且做过对比估计都有体会,包括黑胶和CD唱片,虽不绝对但确有新不如旧现象,大多早期唱片音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自然和谐美,而很多新版包括新近再版的唱片,或主动或被动的被新技术所绑架,更多去偏重所谓发烧元素和感官刺激(偷工减料者也不在少数),却不把音乐中最重要的艺术属性当回事,如果拿着这样的唱片我不知道能坚持听几分钟,去调试音响会不会越抹越黑。由此还想到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现象,有的时候,仅仅因为一张好唱片而让我们听到了连自己都感到惊讶的好声音,是会当特例看待还是有所反思呢?也许我们缺的不是一二件高档硬件而是更多真正好的音乐软件。' X: l3 c: f" p& e9 G
( K8 _: H# | H+ p z
至于数码流音乐,从音乐资源到编码格式的优势都十分明显,不过可能是习惯了手拿唱片听音乐,我总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大一样。其实,数码流音乐眼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播放而是源头的不可控,还有虚高的格式,当然,如果对此不很敏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6 }7 J, y! Z0 B/ C- s
- t; v( W' i9 ]9 O
聊了这么多关于音响的话题,我认为音响要玩到好处,最重要的还是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对音乐的喜爱,这二者缺一不可。另一方面就是心态,对此我主张对待音响也要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意思是音响毕竟是模仿现场音,模仿的对象又是成分最为复杂的一种声音--音乐。我们都知道音乐这东西不仅曲调丰富且泛音规模十分庞大,尤其是这个成就了我们千变万化听感的泛音更是难以琢磨和驾驭,而器材本身无处不在的各种干扰、损耗、转换、非线性,还有环境的反射、叠加等,使得这种模仿,特别是泛音的模仿不可能一点不走样,有朋友笑称这是艺术再创作,好吧,创作也好失真也罢,总之我们不应该给音响无限的拔高,无论成本或技术含量有多高其作用都是有限的,看淡一些反倒会让聆听更上一个层次。当然,具体的技术环节不可以看淡,每个都要认真对待,如果能够做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事情将会变得简单且更好。
1 k2 |4 u7 w9 i5 n g- m6 V% [! z7 s, P& o1 E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好音响就可以有这样的魅力!( v$ V8 x1 x# Q. Y' W
/ q+ u% H2 W$ G K4 _5 ]) J( ]! t8 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