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简短目录 ) C7 s% C- q. \7 S* y7 {
前言 3 E( \9 h% I# M5 G( o0 C2 u- @; e& s
序1.0(主要是介绍自己如何入烧的过程,还有系统的基本组成)
- r" Y: W2 N9 |3 @4 I正文——三频、听音观与耳机的调音倾向2.1(都是些不知道不行的最基本知识)
) w- Y1 x7 }* T8 Z3 U6 A耳机介绍2.2(主要是三个耳机介绍,HD650、D1100、HD558,以及大量耳机对比,相关实战经验)
1 |) [6 D) K$ ]! ^耳放参数与耳放2.3(一些参数介绍以及供电问题、还有什么叫“推”)
) x; [8 v# ?8 p' S) |$ s. c" S) XCD机与PC hi-fi 2.4(CD原理、格式介绍) 8 \: V' v9 j5 m5 @' F4 A
总结3.0
. H9 D) U* T- N3 m" ^
: @( G, w+ c6 k/ X' Y前言 ( d* k1 |# M( J6 m8 Q& f: L
Hi-fi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3年前某狸还是一个认为“300元以上音响统统坑爹”的人,到现在为了欣赏音乐也坠入了Hi-fi的深坑。但是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对于Hi-fi的理解存在很大问题,所以写这篇入门的东东,主要是为了让大家明白Hi-fi应该怎么玩。我自己目前处于一个音箱+耳机“双修”的状态,但是资金有限,所以比较容易理解一些初入门朋友的困惑。撇开Hi-fi那一层层玄乎其玄的东西,开讲一下Hi-fi的本质(重点要讲的是耳机,音箱实在是烧不起……)
7 r5 Z. o! M( C1 \
) e; _4 I" ~- }0 J序1.0 0 f- e$ a( w4 b- p& c0 q9 X: h
先说说我自己是怎么“烧”进去的吧。
8 [) b) m9 l1 C) f) k最早我用的是一台漫步者R1000TC音箱,后来被某发烧友“忽悠”,搞了套山寨仿机的功放+音箱。刚开始也没觉得多好,可后来换回R1000TC时,发现R1000TC完全不能听了。那套山寨货里的功放我后来自己拆开看过,元件搭配、电路设计、做工用料、保护设计都相当不错,老实说让我对“山寨”这个词刮目相看。
! P6 Q. }! G0 B9 R% j后来有一次在外边试音箱玩,终于找到了和我那套山寨货在声音上同级别的货色,音乐传真M3 合并式CD+功放配KEF IQ70音箱。我一看吓一跳,那套东西加起来要三万左右了。况且它的前端是音乐传真M3 CD,这台CD机我后来单独找机会试过,很不错的东西,而我当时的前端只不过是EMU 0404声卡而已。两相比较IQ70的低频比我的箱子量感足,但却更偏硬,勉强也就是个平手而已。 1 U5 \! ]- }0 `+ f8 a+ O
于是我立马来兴趣了,想找台能超过我那套山寨货的箱子,找来找去找到台JBL LS80,可惜我没记住当时的CD机与功放是什么型号。那次的经历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就像初恋一样,没想到原来声音可以这样美!那优美顺滑的高频,我几年后自己的系统搭配齐全了才算是重新感受到了。至于LS80嘛,单俩箱子当时开价就要4万多,我这种穷人连想都不用想…… + K8 g4 x9 i( P/ \6 D$ b
咬着牙忍了很久,转修耳机了,买了个森海塞尔HD650,并且为之搭配耳放、CD机,现在系统已经完成,总算是可以不再折腾了。我这人比较幸运,没走啥弯路,买器材也不是冲动型的。一路走来也算是个实战派,所以尽管大家对器材的看法可能会各自不同,但已经基本不太可能随便吃忽悠了。 3 I) q- b% f! @/ i% K
这篇短文的目的主要是交流经验,给新手指条比较不绕弯的路。 1 V7 L% X$ ^2 n8 m. r; |
下面这张图,是我现在音箱房的局部照片。
! {3 }" Z9 s6 z5 d9 R3 J% d- x要看就看门道之Hi-fi耳机篇+ P* J# ]6 q! ?3 y* I. C0 D
5 B/ w/ H* m7 B1 }Hi-fi这个词是“高保真”的意思,对于一套传统Hi-fi系统来说,是由“音源+放大器+扬声器”构成的一整套系统。当系统的组件都达到一定水准时,我们听到的就是整个系统出来的声音了,此时遵循的是“木桶短板效应”,并不是单个极品器件好了就一定有好声音的。比方讲极品的音箱或者耳机,搭配很差的音源是出不了好声音的;hi-end级别的CD机,后面不搭配合适的音箱、耳机也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其间还要有合适的放大器作连接,声音取决于所有器件中最差的那个环节。然而器材之间的搭配也是很有讲究的,一套相对廉价的器材只要搭配合适,可能效果要比那些未良好搭配的极品器材来得好。Hi-fi虽然外表很玄乎,但其中却有着一套非常严谨、深厚的理论,只是大多数人不太懂而已。
" D. G, O6 ?5 a( o. J我们的侧重点是耳机,相对来说要比介绍音箱简单很多。对我们来说,现在比较常见的一套耳机的传统Hi-fi设备,是由“CD机+耳放+耳机”构成的;现在还派生出另一种新的潮流,叫PC Hi-fi,系统组成一般是“声卡+解码器+耳放+耳机”。
+ z( n4 V3 `0 s可能对于非烧友的大多数人来说,并不理解什么是耳放,也没有接触过CD机,更没碰过解码器。但是无论新手还是老鸟,有一种说法,可能从初入门到老烧的过程中不断会听人谈起————“好声音来自于整套系统,前后级搭配要均衡。”————这话我前面也说过,简单说就是:如果你买了一款好耳机,不要配太差的MP3或者声卡。 9 F4 S, U8 b* }3 M
虽然这种前后级搭配均衡的思路确实是至理名言,但不适合初入门的朋友。(请初入门的朋友特别注意以下这段内容)如果只是针对初级爱好者,那么我可以很付负责地说,900元的耳机+100元的MP3,搭配出来的效果绝对可以秒掉100元的耳机+900元的MP3或者500元的耳机+500元的MP3。在预算有限的前提下,请把你的资金统统砸在耳机上,对比下来效果要好得多得多。(over)那么原因呢? ; Q( I6 B7 e6 F" g8 g+ M
Hi-fi是高保真,高保真着重的是对原音的重现,对于器材很重要的一个性能指标是失真度,现在CD机或者声卡、解码器出来的指标看频响曲线基本上都是很直的,基本没有大的失真;一般耳放的曲线幅度要大些,失真也算比较少,耳机的曲线就绵延弯曲很多了(当然看频响曲线并不是那么简单的,里面还有学问,单位也不一样)。其实对于一套器材来说,一般扬声器(对我们来说是耳机)的失真是最大的,而且直到现在,扬声器始终是整个hi-fi系统的最短板。下图是HD650的频响曲线,网上随便找的。
5 f- A+ k1 R( q+ |. m) z ?, \要看就看门道之Hi-fi耳机篇0 M1 A0 G2 Q8 c! T- j E8 U
正文 " s% \0 Q4 W% S
; e6 X7 y: t- z5 I6 v! h* A, L; Q7 k& \4 @
5 }" T* z$ j2 _- F0 K6 ~4 M$ X# y三频、听音观与耳机的调音倾向2.1
/ {; w s2 d7 v# C/ r& B; `% E
1 \ V1 ]2 f4 B- H8 O7 m' T0 I本文的目的并不是普通的耳机器材评测,如果我也像网上很多人一样,搞几个听感评测、发点儿不负责的感想啥的,实在没意思。玩hi-fi并不一定需要精通理论,但半点基础不懂的也不行,那样只能被来回忽悠到死。所以很多重中之重的东西还是要简单说一说。
) {+ \) a6 z* f9 W6 }+ g+ P' N' }: F$ S, F7 L
有时候菜鸟往往认为一些老鸟是“金耳朵”,自己是“木耳”。其实完全没那么回事,大家听力都是差不多的。老鸟对器材特性的准确把握,完全是来源于听音经验。如果事先能大概明白不同耳机之间表现力可能存在的差异在那些方面,然后有针对性得选择合适的音乐去试听,那当然很容易就能听出区别来。至于菜鸟呢,只会很盲目得去比较一些曲子,事倍功半。但是老鸟的听感有时候也会存在问题,因为老鸟那“敏锐”的听感事实上是来自于听音经验,一旦预先的判断失误,或者听一些风格上自己完全不熟悉的曲子,老鸟的听感也未必有多符合事实,甚至一些人还可能存在偏见性质的错误,这也是很常见的。其实“听音经验”本身没什么神秘的,只要多听,任何人都正常自然就能听出区别来。
9 G; P7 J; K( {2 R6 G( S. d不管玩耳机还是音箱,三频是一切的基础。Hi-fi本质上就是在对声音的三频作精确还原。其实所谓“声音”的本质,是指一种不同频率的振动,这种振动的频率用单位“赫兹hz”来表示,人耳可听见的理论极限是20-20000hz,高于或者低于这个频率的声音,人耳都听不到(当然了,每个人的听力范围都是不同的,实际上一般上了16000hz的声音,很多人就已经听不出来了)。现在的CD格式,也是数码录音的最基本的定理是“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以双倍频率采样则能完美还原出原声,所以CD标准品质是16位、44.1khz, 其具体含义:量化精度16bit、采样率44.1khz。16bit决定了声音的动态范围是96.32分贝;44.1khz除以2等于22050hz,刚好略高于人耳的范畴。 - K3 c+ O8 H: Y- `
无论如何,请记住“奈奎斯特采样定理”与CD标准格式是业内历经了几十年风雨考验而屹立不倒的准则,是没有什么可怀疑的。现在有很多理论试图超越这两大准则,也有很多的设备、播放器,已经支持到了24bit、192khz可以播放“母带”的程度,所以似乎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委。
( Y# g- }/ y% ^$ _+ H, |. P: n; A# W. s' G0 C$ Y1 c/ z
(这里既是一些入门基础,也是对我以前一些比较不靠谱言论的修正)虽然人耳可听的理论范围是20-20000hz,但实际人能发出的声音大致上仅仅在100-1000hz的水平,这涵盖了所有的男低音到女高音,论分类仅仅属于三频中的中频。有种说法认为人声的最高极限是个别女高音的“高音共鸣区”(比较学术的说法,并不是指唱出来的声音),也仅仅是3khz。乐器中能上到6000hz左右高音的,也仅仅就只有小提琴(上限)等极个别。10khz左右,都是一些乐器的高频泛音区。再往上的音,即便能发出来,人耳也已经很难听见了。乐器的一个极低频基点是41.2hz,即低音提琴的最低频,能发出更低音的乐器极少,只有管风琴、大鼓之类的。正常的人声的精华段(包括流行音乐)大约是在300-600hz,人耳对于1000-5000hz的高音通常也会比较敏感。
8 r% |. W' o; l9 E5 k# @关于三频的分类,这里不再详细多谈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行查询一下。 " k) d8 H7 w& R- n- J8 R
当然近几年,在学术界对此也确实是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主要是针对20khz以上、以往认为不可闻的超高音区。有种说法认为,极个别人可以听得到20khz以上的声音,而普通人亦可藉由人体骨骼对音频空气振动的传递感受到20khz以上的声音。持这种理论的业内人士有很多,我们不去讨论对与错,但那些需要“藉由人体骨骼对音频振动的传递”,明显是指音箱的感受而不是耳机的,所以就不作深入讨论了。(对此的个人观点是:你就扯吧,反正永远说不清楚……) # g* M0 s5 \' R% |! B% f$ H& A. H
如果我们对前面的知识稍稍灵活运用一下,就能明白,其实耳机只要能完美还原1000hz以内的声音就能完美还原人声了。这种类型的耳机就能很适合去表现以人声为主的流行音乐;而古典音乐由于乐器众多,即便做到了10khz以内的表现力,还可能不够。这就同时解答了两大问题:1.为什么表现古典音乐器材的要求,比表现流行音乐器材的要求要高得多;2.很基础的层面,耳机的调音是怎么回事。 : ?* x7 n& H- [. N" r' {9 S
再看前面HD650的频响曲线,为什么曲线图横坐标的单位差异如此之大?20-1Khz就占了一半之多,而10k-20khz才那么短?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前面已经全解释过了。 " e, c9 i8 g9 ]8 D9 W% y7 P0 u
. I9 N$ u8 @- g6 M, } m2 c4 N既然前面解释过三频了,现在可以说下说下听音观和耳机的调音了。每个人的听音观都是不一样的,喜欢的歌曲类型也不同,有些人喜欢重节奏有些人喜欢轻柔的。但是不管怎么样,重三频、低失真才应该是重点。空有力度而没有清晰度的不是好声音,或者说不是听音乐的好声音。 ; K6 |! b* x, e& B$ D' u5 f8 \
低端耳机常见两种调音取向:一种是完全放弃高频与低频,尽量把中频人声(一般也就是300-500hz左右)做好,基本上很多两三百的耳塞也都是这种调音类型,一般很少人会喜欢;还有一种是不计较失真的,去一味加强低频力度(其实可能也就是把振膜做厚些而已),很多耳机,其中比较著名的像AKG的K420,、森海塞尔的PX90,还包括漫步者低端的2.0、2.1音箱,都是这种声音。这种手法比较容易忽悠新手,毕竟看电影,遇到爆炸场面、枪战片的话低音确实挺震撼的,但是反过来细想呢?那种场面对于低频失真度的要求几乎为零,所以这类器材听音乐其实很不合适。我个人倒是宁可前一种调音手法。新手比较常见的错误是片面追求低频的量感,毕竟这在听感上是最直观的。如果是持这种观点的人,甚至很有一定可能会认为AKG的K450比K420没有任何提升。 6 v, d4 g2 \3 K8 F# w
低音重的器材会被新手认为好,还有个原因在听音类型。前面解释过人声都是中频,而流行音乐的人声更“中频”一些,再加上伴有一些节奏感比较重的打击节奏的声音,属于完全是吃中频、吃低音量感的音乐类型,K420这种类型的耳机听着感觉不错,原因就是它的调音特点完全贴合了这种声音。如果换成古典音乐,马上原形毕露,这也是为什么古典音乐更吃器材。 0 X, m" s+ F' I# n
6 }/ {+ I/ J1 k
至于水准稍微上去一点的耳机,比方讲一些千元级的耳机,最主要的调音模式的控制三频失真,并且加强1Khz以内的“人声段”。这时候就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分水岭,有些耳机会适度加强5khz以下的高频段,出来的效果可能“比较适合古典”;或者去加强1khz以内“人声段”的调音,即加强音染,换取个“人声毒物”之类的称号。 # n! i7 V6 l/ u0 Q7 ?6 Q8 e
这里要稍微解释一下,什么是老鸟常说的“素质”。一般老鸟评价某个耳机“素质高”,实际是在说这个耳机的三频还原,低失真。但是“人声段”相对来说频率段比较窄,如果一味去提高这一段的硬素质,意义显得不是很大,所以一些“人声段”的耳机采取加强相应频率段音染的手法来提升效果,这种耳机对于人声的听感往往确实不错,甚至比一些素质更高的耳机要好,但对于其他频率段的还原就比较差。
* F& T$ X. s$ B' i. ?高素质耳机在表现人声时,可能效果没有一些“人声耳机”好,但也绝对不可能会很差;“人声耳机”虽然表现人声合适,但这种声音是经过了“调味”的,真正有经验的老鸟可以听出其中的区别。换句话说好耳机不见得一定好听,但绝对不会难听;另外高档器材追求的必然是全频还原,这一点是永远不会变的。比较极端的例子是森海塞尔IE80那种类型的耳塞,很多人像背教科书一样人云亦云:“适合古典,人声不行”,这塞子的人声也许相对同级产品不出众,但要说“不行”的话,我建议各位还是自己实际听一听。 1 a8 G8 a8 S* g
* k: t2 V) y, Q& N
千元级耳机在基本满足三频解析度要求的同时,我听下来感觉多少都存在低频偏硬不柔和的毛病,换句话说解析基本到位但乐感不行。再上一个层面的话就已经属于很不错的产品了,但是有时候一些器材的调音取向或者说一些玩家的听音倾向多少都有点问题。
1 `+ W6 v! Y; }8 q# q相比音箱来讲,耳机在调音的时候会更注重三频解析度这一先天优势。按理说解析度高的耳机对声音的还原度高,乐感可以更舒适更柔和,但很多人感觉解析度高了之后高频刺耳,这种问题实际上是调音时突出了高频的缘故;解析度高也不等于泛音、堂音的缺失;声音收得快无关定位准确,亦有可能是低频不足或者低频相位缺失;等等……甚至要求自己在更换任意零件甚至调整摆放位置之后也能“一耳朵”听出明显区别,这就是玩偏了。别的不说,究竟是在听音乐还是听器材?
! X2 H: y8 q* q7 O3 ^& G
- R+ u$ y# f: Z8 e* M W7 ]2 A经常还能听见有人问,听音箱和耳机有什么区别?这问题问我这种“双修”的倒是问对人了。都说顶级产品的话,音箱的效果完克耳机,但在价格上也会超得很离谱的。相对而言音箱的调音会更重韵味,而耳机更重三频解析的清晰度。在三频解析方面耳机离耳朵要近很多,声音细节必然更清楚;而音箱要做到那个程度的话成本代价要高很多,而且听音距离的关系,在这方面表现必然不如耳机。但是反过来论动态气势、立体感包围感,耳机也没办法和音箱比。很多耳机还有一个通病,就是过于注重音染。一般低端耳机加低频音染,中高端耳机加高频音染,有些好耳机的高频撕裂感、刺耳感就是这么来的,却经常被理解成高频表现力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