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 z @! P: v/ L3 c" O
低频
* M( C0 s( q) _- E4 C; i7 w6 i+ `# F! f; C. B! }8 K
从40Hz-80Hz这段频率称为低频。这个频段的乐器有大鼓、低音提琴、大提琴、低音巴松管、巴松管、低音伸缩号、低音单簧管、土巴号、法国号等。这个频段就是构成浑厚低频基础的大功臣。通常,一般人会将这个频段误以为是极低频,因为它听起来实在已经很低了。如果这个频段的量感太少,丰润澎湃的感觉一定没有;而且会导致中高频、高频的突出,使得声音失去平衡感,不耐久听。: z* K& v3 x( F/ t
7 d2 W3 Q Z5 x- p3 Z
0 ~' t/ R! X) r3 g. ^4 J" W$ h6 W# J7 }' H0 p
7 X8 o5 |; q0 t, X" f3 |* C) G
中低频 s1 b. _1 _1 u u
+ b1 i* t/ c! C2 k. q
从80Hz-160Hz之间,称为中低频。这个频段是台湾音响迷最头痛的一段,因为它是造成耳朵轰轰然的元凶。为什么这个频段特别容易有峰值呢?这与小房间的长、宽、高尺寸有关。大部份的人为了去除这段恼人的峰值,费尽心力吸收这个频段,使耳朵不致于轰轰然。可惜,当耳朵听起来不致轰轰然时,下边的低频与上边的中频恐怕都已随着中低频的吸收而呈凹陷状态,而使得声音变瘦,缺乏丰润感。更不幸的是大部份的人只因峰值消失而认为这种情形是对的。
0 r. v& `, W" G( ^( z4 t
& x6 W V. W) Y5 Z% W( P
! I( o7 Y& j6 o0 `4 v( m. P+ P' k& S T" \/ a6 w2 R
! W' V! ?+ v& Q) _7 t1 `# Z: B, c中频5 X# H0 h7 w( D. X) D
0 }9 c' ?4 {$ p v* U' q
从160Hz-1280Hz横跨三个八度(320Hz、640Hz、1280Hz)之间的频率称为中频。这个频段几乎把所有乐器、人声都包含进去了,所以是最重要的频段。大家对乐器音域的最大误解也发生在此处。例如小提琴的大半音域都在这个频段,但一般人却误以为它很高;不要以为女高音音域很高,一般而言,她的最高音域也才在中频的上限而已。& y, y) S/ E2 ]4 }$ \4 Z
8 a" i" d# o& J- {$ g$ Y. u
' n9 [' A9 g' B# a只要这段频率凹陷,声音的表现马上变瘦了。有时,这种瘦很容易被解释为「假的凝聚」。我相信有非常多的音响迷都处于中频凹陷的情况而不自知。这个频段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从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来分析。一般二音路喇叭的分频点大多在2500Hz或3000Hz左右,也就是说,2500Hz以上由高音单体负责,2500Hz以下由中低音单体负责。这2500Hz约莫是1280Hz的二倍,也就是说,为了怕中低音单体在中频极限处生太大的分频点失真,设计师们统统把分频点提高到中频上限的二倍处,如此一来,最完美的中频就可以由中低音单体发出。如果您曾经将耳朵贴近高音单体,您就听到一片「嘶嘶」的声,那就是大部份泛音所在。如果没有高音单体发出嘶嘶的音,单用一个中低音单体来唱音乐,那必然是晦暗不堪的。当然,如果是三音路设计的喇叭,这段中频绝大部份会被包含在中音单体中。" z: A8 }$ f7 o0 B
9 I) O1 \- p8 b) p
5 O0 D q* G3 d* G8 t W9 h3 p& w
1 N5 j0 y) {1 v/ E8 j' S+ S) b! a$ e5 Y$ Q: J* N
中高频
8 N% p: M2 R- U! Z6 O
2 A; f' d( _7 E1 H3 n从1280Hz-2560Hz称为中高频。这个频段有什么乐器呢?小提琴约有四分之一的较高音域在此,中提琴的上限、长笛、单簧管、双簧管的高音域、短笛的一半较低音域、钹、三角铁等。请注意,小喇叭并不在此频段域中。其实中高频很容易辨认,只要弦乐群的高音域及木管的高音域都是中高频。这个频段很多人都会误以为是高频,因此需要多留意。
5 \4 R. p1 \) h. d2 \* @% v! K: ] Q, g) \. ~
; V$ F& j% H! Q+ {
8 U: V% p" b3 G2 E
2 d" |' E2 s# x3 i( K5 Q. {: n2 ?高频
e) W& H: O" ~: C& J" ]1 f+ F: X d: C- b
从2560Hz-5120Hz这段频域,称之为高频。这段频域对于乐器演奏而言,已经是很少有机会涉入了。因为除了小提琴的音域上限、钢琴、短笛高音域以外,其余乐器大多不会出现在这个频段中。从喇叭的分频点中,我们可以发现到这段频域全部都出现在高音单体中。如我前面所言,当您将耳朵靠近高音单体时,您所听到的不是乐器的声音,而是一片嘶嘶声。从高音单体的表现中,可以再度证明高音单体几乎很少发出乐器或人声的基音,它只是发出基音的高倍泛音而已。
; k. P7 v. U# F8 }( P
4 Z0 E9 |+ z) V. p( H) N2 j7 X+ X x/ s( u1 ]4 x4 _. G% c# @1 a0 i
" x; h# U# e. z
- g" u6 s" F7 X9 a极高频
( d/ W$ s& |5 _( F# |
2 a) V/ Y3 Q# I; F* U6 N; `从5120Hz-20000Hz这么宽的频段,我称之为极高频。各位可以从高频就已经很少有乐器出现的事实中,了解到极高频所容纳的尽是乐器与人声的泛音。一般乐器的泛音大多是愈高处能量愈小,换句话说,高音单体要制造得很敏锐,能够清楚的再生非常细微的音。从这里,发生了一件困扰喇叭单体制造的事情,那就是要如何两全其美?什么是「两全」?假若一个高音单体为了清楚再生所有细微的泛音,不顾一切的设计成很小的电流就能推动振膜,那么同样由这个高音单体所负责的大能量高频与中频极可能就会时常处于失真的状态,因为这二个频段的能量要比极高频大太多了。这也是目前市面上许多喇叭极高频很清楚,却容易流于刺耳的原因之一。$ Z' i6 ~( f& G( m* h6 d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