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怎么玩好家庭影院低音
2 P# V+ s+ d* v& @, W( k
! C4 |* w# F- b& Z' F7 Y8 \8 h5 l& n音箱(喇叭)与功放(扩大机)搭配成功与否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当然不只一个,不过我认为其中最重要者就在于扩大机能否成功的把喇叭的低频“适量”的推出来,让低频的量感不至于“太少”或“太多”,刚好产生丰满的音乐平衡感。有关“太多”这个部份我们暂且不谈,这次我们仅谈“太少”的部份。8 s8 f9 q5 c4 R% I1 L) D
2 q9 z" y: b; F' C) x3 h 通常,如果扩大机无法推出足够的低频,不管内中详细原因为何,我们就会一概认定搭配不当。在此,我要先为这里的“低频”做个说明。本文中我所谓的低频泛指从40Hz到160Hz之间的频率,也就是包含了低频(40Hz-80Hz)与中低频(80Hz-160Hz)之间的频率。所以,如果要精确的说,我应该写“低频与中低频”才对?不过,就一般人的口语上,如果一套音响系统的低音效果不够好,大家通常会说“低频”不好,而很少人会精确的说“低频”与“中低频”不好。其实,一般人所谓的低频不好,就是在说低频与中低频不好。
! h! s" e' ~: U5 \, s* U [$ G+ r, t' \4 }
( i, U/ H& u. w/ g _" N
低频左右音乐好听与否
: H& l$ t- t p4 T$ v8 ]+ ]- h v7 a" Y+ u' W
或许您会奇怪,怎么20Hz-40Hz之间的极低频我漏掉了?其实不是我漏掉,而是这一段最低的频率不是一般喇叭能够发出来的,它至少也要是优质大型喇叭或四件式喇叭才能再生,就连一般的主动式超低音我想也不是那么容易发出来,因此不提也罢。何况,就算喇叭能够发出来,但是空间不够大的话,您所听到的也会是40Hz以上的倍频声音,而非真正低沉的20Hz-40Hz声音。
! |% C4 U. ~1 X9 N1 J2 E0 ?8 }* n& [9 q! i" x/ Y5 H$ r3 `
话说回头,到底这40Hz-160Hz之间的频率有什么了不起呢?竟然能够左右声音好听与否。假若您有深入研究过,就会发现这段频率真的影响很大,而且还非常重要。通常,一般人所认为的“低音推不出来”、“没有低音”、“声音硬”、“声音没有弹性没有Q度”、“声音‘蹬’(闽南话发音)不出来”、“音场规模感不够大”、“钢琴低频延伸不好”、“弦乐群没有厚度”、“低频基础不够雄厚”、“管弦乐气势不够磅礡”、“流行音乐冲击性不够”、“脚踩大鼓的噗噗声单薄”等等负面结果都是因为这段频率的量感不够所导致。反过来说,假若40Hz-160Hz这段频率的量感在每个空间中都恰恰好适量的话,您所听到的声音就会美好舒服得让您听一整天音乐都不累;也不厌倦。可以这么说:一切的罪恶与美感都因为40Hz-160Hz这段频率而生。: ^5 W6 G' T4 Y: f0 Q! H9 r
3 M) j3 U3 v. E! b 各类音乐对低频的需求不同' H7 v* w: g. d% R; D
2 d. R) j3 b: @5 ~$ C1 d
虽然这段频率很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音乐型型态都能凸显它的重要性。在众多音乐类型中,弦乐四重奏与钢琴三重奏之类的室内乐对于40Hz-160Hz这段频率的需求并不高,即使这段频率不足,对于音乐的整体性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所以,一般小喇叭都可以把弦乐四重奏或钢琴三重奏等室内乐表现得相当好。反而,大喇叭在有严重中低频驻波的空间中,会把这种轻盈见长的室内乐丑化成臃肿不堪。
5 _2 p6 @* \* P0 A) L+ X& M$ b4 m( B4 Y' C c; _! o
不过,钢琴独奏倒是很需要40Hz-160Hz这段频率,尤其在钢琴的低音键规模感、权威性以及向下延伸的自然方面更不可缺少这段频率。假若这段频率不足,钢琴的规模感就变小了,琴音的丰润感也不够,声音会变硬。不过,在钢琴担任伴奏的情况下,由于乐曲通常不会强调钢琴的突出或特别低与强的音阶,所以类似小提琴奏鸣曲或钢琴三重奏之类的曲目对40Hz-160Hz频率通常没有强烈的需求。# Z; e0 Z* E F% u' w' G/ _
" B! t a# m+ U- i0 m+ Q( y Y' _3 r
气势磅礴的噗噗的鼓声就在60Hz-120Hz之间
! c& {$ F4 ]- [9 J( W- f& K: ? O+ O& L
所有注重鼓声节奏的流行音乐或爵士乐,对于40Hz-160Hz频率的需求都非常强,尤其是60Hz-120Hz左右这段频率。为什么?因为套鼓里脚踩大鼓所发出的噗噗声就在这段频率内。假若60Hz-120Hz的频率不足,流行音乐听起来就会薄薄的、干干的、轻轻的,没有饱满雄厚扎实的声音,此时更不要谈什么Punch冲击性了。此外,假若流行音乐40Hz-160Hz这段频率不足,场面也会缩得小小的,声音也不会丰软,弹性与Q度当然也没有了。此时,您会听到硬梆梆刺耳不耐听的声音。2 B; n7 P- q% P. o# N) W1 L# F
1 L5 k$ n# Q5 V: K7 H* f 人声呢?男声与女声对40Hz-160Hz这段频率的需求也并不很强,因为人声频率大约都会在200Hz-1000Hz之间,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小喇叭都还能够有好听的人声之故。不过,也因为小喇叭就只有一个小尺寸的中低音单体,却要负责大约3000Hz以下的超宽频域频率,所以要把40Hz-160Hz频率再生得足够也是绝无可能的。
$ O. } T- j" Z; c x% O* K% D: H% x6 E2 g" S( g
大型管弦乐对于40Hz-160Hz频率的需求当然非常强,假若这段频率不足,您听到的管弦乐一定是单薄的声音,而且规模感很小,无法再生出气势磅礡的气势。事实上,假若一对大喇叭摆在不当空间中,或者其本身的低音很难推得出来,您听管弦乐时根本就和小喇叭一样,枉费大喇叭的身躯。
9 E$ {' t: }& `8 |" f0 y: A- d3 f, @+ \; @$ X$ |% _* z# ~2 Q: U, {
为什么低频会不足' ^1 r R/ v" n" [8 V
* Y, J8 ]) C/ l4 l6 x' Z 好,到此您大概已经了解40Hz-160Hz这段频率在各种乐曲中的重要性了。接下来,我们要研究在实际聆乐的环境以及器材搭配中,为什么这段频率会有不足的现象?低频量感不足可以分为“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喇叭与扩大机搭配不良”二种原因所致,环境因素很容易了解,通常都是因为聆听空间的装潢材料或方式导致了太多的低频被吸收,以至于虽然扩大机能够把喇叭的低频量推得足够,但经过环境的吸收之后,传到耳朵里的低频量感仍然不够。' e3 h0 e2 u& H5 J6 S& I3 k# H
5 }7 e# b" t) T# R+ t$ o _ U
而喇叭与扩大机搭配不良不外二者声音特质不搭调、功率不足、容抗与感抗的相位问题、阻尼因子不高、扩大机无法应付喇叭的阻抗曲线,以及低音单体强烈反电动势弱化扩大机推力等等。不论实际原因为何,低频量感不足总是让我们觉得最难以忍受者。在实际的搭配例子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尽管喇叭单体不小,效率很高,扩大机的功率也够大,但是听起来低频量感就是不够,这种案例更牵涉到我常说的中高频段与低频段量感失衡。4 ^/ R5 Z9 Z/ C1 t: D. W3 {
( f0 x7 J! n4 |( x, o3 b
想以更换线材为手段,增加低频的量感,所得到的效果相当有限,且不是根本之道。
; r, u( u5 R6 N2 t& d% d c( k8 [6 x
0 K$ p7 U9 z( z' C7 { h3 ^ 解决低频不足的有效之道. @; M, [5 Y( S4 F8 ?
3 Y9 P2 t9 h0 B8 v
解决低频量感不足的方法人人各有一套,许多人遇上这个问题,不是更换线材就是更换扩大机,甚至把喇叭换掉。依据我的经验,更换线材虽然可以稍微增加低频量感,但所增加的低频量极为有限,无法根本解决问题。而更换扩大机虽然会比换线材有效一些,但并不保证一定会成功。为什么?因为不同扩大机的高、中低频量感分布并不会相差很大,除非该扩大机刻意要扭曲基本的技术规范与要求。扩大机之间比较大的差异是对低频段的控制力与推力,控制力与推力强的扩大机当然能够再生出更多更好的低频,不过通常这需要金钱去堆砌。最惨的是尽管更换过更昂贵的扩大机,但是低频量感依然没有起色,这时您就必须考虑到喇叭的低频量感是否被空间环境吸收掉了。1 K; ?/ G! ~% ?9 r( i
* V3 v% S* R. i# m
老实说,要让扩大机与喇叭做最好的搭配,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采用主动式电子分音,这也是为何专业录音室中都用电子分音的原因。如果您到伦敦Abbey Road录音室参观,就会发现里面的B&W801都是电子分音的版本。不过,电子分音成本高,而且主动式喇叭会让扩大机没得玩,所以在音响界一直无法流行。以前,我提倡「双扩大机疗法」,因为双扩大机疗法可以解决扩大机对低音单体推力与控制力不足的问题,事实上这也是妥协式的仿电子分音做法。不过,即使是「双扩大机疗法」可能也无法完全弥补空间吸收掉的低频,所以前几期我又提出了“超低音疗法”。
' O1 C5 L1 ~. b& w+ t5 F, s+ |
2 D5 ~; A: b6 L- F) u. ] Genesis的四件式喇叭,就像是已经搭配好超低音的落地喇叭,用家无须花费心思如何搭配超低音,只需要动手用心调整而已。( I- C& g" `. j3 g
$ o$ S' z) F! q6 V- ?3 v
$ z. B. {, J3 @% a* ?
1 h( O( c) ^$ G1 {, F: x O “超低音疗法”经济又有效
. v1 @6 u; |; Z( T' s& R6 m, d( E
3 f+ I+ ^0 `7 ` f% Y7 [ “超低音疗法”是更简单、更经济、更有效的方式,这话怎么说呢?因为目前主动式超低音选择性很高,售价相对于昂贵的扩大机而言相当经济,而它所能提供的低频量感最多,足以弥补空间所吸收的低频量感。更重要的是,主动式超低音的工作频段刚好就大约在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低频段(40Hz-160Hz)上面。因此,不论您使用的是大喇叭或小喇叭,只要您觉得声音听起来有我在本文开头所说的那些缺点,都值得利用主动式超低音的低频量感去弥补它。- u: ^+ v& e8 b& M8 F
4 r! b% l1 W6 x+ }7 C" B 对于小喇叭的低频量感不足,许多人可以认命,而且能够接受以主动式超低音来弥补低频的不足。然而,对于使用大喇叭而仍然觉得低频量感不足的人,在心理上难免就会排斥利用超低音来补足低频量感。事实上,不管您用的是多大的喇叭,低频不足就是不足,低频量感不足就不会好听。此时,纵使您的大喇叭身价一百万,也会变得一文不值。不是吗,它每天为您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光有漂亮的外观又有什么用?其实,您也不必无法接受大喇叭还要加超低音的事实,那些四件式大喇叭不也都如此吗?只不过它是在原厂就帮您加好,而您则是自己动手而已。. ^9 |, l8 [; M& E1 A
! Q' I2 D) u, Y [: {/ m7 r5 l6 r 大小喇叭都可加超低音
4 i5 H. \4 e. R# a( M+ Z. z
( l8 L. i1 I1 X" Z7 J2 j, f! k 基本上,小喇叭与大喇叭在加主动式超低音方面并没有什么不同,所差别的应该仅在于分频点与量感的调整而已。到底分频点与量感要调到什么地步才会是最适当的呢?老实说,这就要靠耳朵来决定了。假若您对音响调整并无深厚的功力,我建议您调到“自己听起来舒服”的地步就对了。如果您是老资格音响迷,当然可以按照“音响二十要”的要求去做综合判断。总之,调整不当时您会觉得低频量感还是不足;或者已经太多而显得臃肿、反应迟钝。唯有调整得当,您才会感受到丰软有劲、弹性够、速度感又够快、冲击性够强、音场规模感够大的声音表现。此时,“低音推不出来”、“没有低音”、“声音硬”、“声音没有弹性没有Q度”、“声音‘蹬’(闽南话发音)不出来”、“音场规模感不够大”、“钢琴低频延伸不好”、“弦乐群没有厚度”、“低频基础不够雄厚”、“管弦乐气势不够磅礡”、“流行音乐冲击性不够”、“脚踩大鼓的噗噗声单薄”等缺点应该都消失无踪才对。( V! b' \/ s i5 {
0 m* z5 [* C/ ?5 F) J
至此,我想许多人虽然对于40Hz-160Hz之间的重要性已经了然于胸,但是对“超低音疗法'仍然会有疑虑。的确,加了超低音之后速度反应不会有负面影响吗?超低音放置的位置呢?超低音与原本喇叭的频率衔接能够天衣无缝吗?相位不一致的问题要怎么去发现与解决?音色衔接方面会不会有问题?在此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您,当您已经有低频量感不足的问题时,音乐绝对不会好听,因为它早已扭曲破坏音乐原本该有的精妙平衡感,此时您等于是花了一大笔钱来让自己陷于水深火热中。与这种享受不到音乐之美的痛苦相比,您的那些疑虑可算是微不足道,就算每个疑虑都发生一点问题,也抵不过加了超低音之后所得到的满足感。0 r) P" X9 n9 o5 E/ E
' l5 m0 M3 Y8 K) J3 N- z3 ]) V$ R
加装超低音使音域变得平衡,更能尽情地享受音乐之美。, M% v! |. y2 m/ @3 q' P! x
: a% w, z! ]) a+ V9 ~7 V! U
8 P! x' C' R B4 p
+ \4 Q: x( z- n7 j 舍本逐末应该检讨. d: O3 L( @4 }. U
2 l! H& W! W0 K" _ 写到这里,心里感慨良多,浸淫音响这么多年以来,我深深觉得音响制造商与音响迷往往为了追求更高的某些极至表现,而忽略了欣赏音乐的基本要求。例如,早期的扩大机都会加上高音与低音的调整钮,为的就是配合喇叭与空间,让扩大机无论如何都能够与喇叭得到最平衡的搭配。可是,为了求得更直接、更透明的声音,音响制造商把所有多余的附带调整都去除了,只留下输入切换开关与音量调整。没错,这样虽然可以得到更透明、解析力更高的声音,但是扩大机与喇叭、空间之间完全没有搭配调整的弹性,以至于虽然声音的解析力、透明感感来越好,但是音乐却越来越难听。
. E; ?, g* s" v6 }) a5 p" w# G* ~' w! ?& f+ j# n
从1970年代到现在的30年间,音响界几乎都在做这种“舍本逐末”的事,这些“舍本逐末”的追求让音响迷所付出的金钱代价越来越高,但是所获得的音乐享受却只有不成比例的提升、甚至越来越糟。我想,AV多声道中加“中声道”与“超低音”的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思。我甚至觉得,假若一套廉价的多声道喇叭组合可以达到昂贵二声道所不能达到的音乐平衡表现,我们还要排斥说多声道不够Hi End吗?难道无法表现音乐平衡要求的昂贵器材只因为High Price,我们就说它是Hi End吗?这是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微信:zghifi。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