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麦克风如何控制底噪?% t: `/ D% [8 G* V; F3 i
4 j ^$ u" _. _% f, g5 Z) q8 k2 f收音相关的技巧或经验其实讲也讲不完,但有些人买了极高级的收音设备,却连声音的基本常识都不足,昂贵设备真的加了分吗?
- h( R7 S8 a {& C% `. P9 J( A: j2 Z1 o O f
& Y6 X/ f B6 p3 y0 i2 m3 c
7 A: }3 H6 ~" o. A常有人来说,他买了很厉害的麦,却发现噪音大,用过相同设备的我不禁怀疑自己是否听力退化、或是标准太低…后来发现是”技术层面”的问题,不过这也不是什么艰深的知识,所以想说来分享一下。6 E1 f+ n: X7 _3 c. Z3 @
/ ~+ O' e0 `. O. A
& E* n$ [* d7 r- q# o2 D- T; @: `* A c
3 C# @8 ~ A) z1 y3 Y: N# M
业余的致命伤:有就好' V/ k# R5 Q3 R
1 r/ W7 [( J1 o) c4 d
# Q7 {; J6 J4 X3 z# X" N* n拍摄时,最怕遇到的就是那种「有拍到就好」的人,可能连档案的帧率、格式都一问三不知,乍看之下无伤大雅,但在后期的进阶处理时却会破绽百出,从素材可以判断出摄影师是专业或业余。
( R* n; n: v: v8 Q4 a- d" p' i$ |/ R2 [! X0 ~
: y* W7 H4 }, R# N& H( m/ u: \" v
" b* e( S) n% e* ]2 @3 [声音也是如此,录像时耳机有声音就好、柱形图有跳就好…,声音究竟ok不ok,似乎不少人都不在意,除非发生断讯或是讯号被干扰时才会想要“介入”。
1 h7 k5 M! @+ n- A3 X8 j! R% O* v0 h: A* q8 Q$ r2 S) ]1 Q
9 e# {, I3 ~1 }* j4 e9 H) V# a1 {$ |* p t& E0 ^
减少讯号折损+ C) y- ^4 j, R* }
1 ^0 L5 M! ?4 ?; a/ j3 q! F' G
; ?$ I) Q' x5 |2 h6 U声音大多仍靠模拟讯号在做传输,所以尽可能减少声音的中继点,以减少讯号的折损,所以如果你的麦克风已有主动式电源,最好直接接进相机,除非必要,否则别经过混音器或是经过任何转接。
2 n, U2 R2 F+ Y
; L7 s# ? x3 `
5 j; E) K) c/ d$ L* E" l# c' Y/ H. u$ l9 p6 i* J
不少机顶麦克风本身都有音量调整(或增减益)的设计,比如+10dB、-10dB…或是无段调整,记得先将其回归初始值,使用默认值音量,不要用耳机来判断音量。如果中间有经过混音器或中继设备的话,也务必将这些设备的音量、增减益调整回归初始值。: h7 X) h% q3 @- k Z- {1 X
- w1 R& J. g# u8 f' f; p6 s' g% ?
* s: Y* l0 O% s% u+ F
/ \4 B9 f6 b# P5 r1 p9 r最佳音量
) I: c# g, N. a/ z* L: p1 `+ R5 |2 d5 ?5 F6 ~3 n
0 S$ E2 t! k6 y8 r0 s
确保从收音到混音、输出给相机端的音量没有受到增减益的影响后,来看终端设备(相机/摄影机)的声波直方图,两个直方图分别代表左右声道。5 h) J4 y* O' V
4 z# `3 K M- C5 Q( v! v) u
0 f! l! `) d, j( a
9 G8 C& A5 E4 O/ r" u0 ^. ^接着将麦克风放在正式收音的位置,如果是访问的话,可先跟受访者聊天,趁机检查讯号和音量。以最主要的声音来做为判断依据,从麦克风开始调整音量,除非讯号真的太小或太大,不然建议只调整麦克风、混音器或相机等其他装置皆保持原始值。
9 g$ C: I5 h! L# A) U" L( q* W5 ^
$ n$ p& @% } q
7 `! j9 u) O8 r0 R. R- V* |" x0 m% l
常见的声波直方图以颜色区分不同讯号等级:绿→黄→红,分别代表着:安全、警示、失真。最佳讯号落点约在-10dB的位置,声音最大时刚好超过黄色区块(-5dB)即可。如果到达红色代表声音爆掉啦,请将麦克风音量衰减至安全范围。
2 l9 Q. h r/ c. Z/ N* H2 I$ H" g6 @ u5 ^5 K5 ?
6 ^4 }8 G' s' L m$ ~9 ^
( w8 F2 ~: `$ \0 ?音量小较保险,是吗?; b1 g1 W; ~ |/ C- x1 x
# `% a) o5 G: Q& n( ^% ^. H( z: V2 m. { R' r
声音到达红色时,就会发生失真(clipping),就像影像过曝到全白时,救也救不回来,为了防止爆音,有些人干脆把麦克风音量降到很小,不论声音多大,永远都不会到达警示区。虽然很保险没错,但可能会影响音质,这就是今天的重点:「底噪」。9 b7 G* f( z; [7 ?: P3 m! W
( G2 T4 W0 {5 C' Z) b5 S. j" o8 T" a9 d
. v5 @5 J, Z# u& f4 Q什么是底噪? 就是电流在电器之间传输时所产生的噪讯,麦克风有自己的底噪,混音器、甚至摄影机本身也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底噪,所以才说最好减少经过的装置。而每个装置在调整音量时底噪并不会被改变,但输出至下个装置时,会一并被输出,你在下个装置将音量调高,前个装置所产生的底噪也会跟着被放大。! ?. c* u, G% w5 ~
1 F, s7 w9 G' m! B7 {3 B" I9 k$ o% ~7 D6 M# {& P x
; @3 t* r, J+ N5 w8 n) Z: r8 w8 }# l
所以如果你天真的以为:录像时音量小一点,回来后制时再拉大声就好,那你得做好底噪也被放大的心理准备。& p" u/ Q" R$ P! N" H$ ?& w
4 Z) P- M+ G0 V1 G8 } J7 D0 R$ u- [! B
! ?% O; K' a" G! h& N# q9 \ r音量当然是越大越好,找出主声音和底噪最悬殊却不爆音的位置,那就是完美了,当然除了音量控制得当,尽可能靠近音源也是压低底噪的最佳方式之一。1 E. Y/ M/ a! |# R7 Z9 s
7 Z1 s# u7 k6 b7 |* d3 I& _& ?" Y; O1 B& N) u/ ^7 w
1 q- ^3 u( m/ d5 t以上说的道理就是常听到的「讯噪比」(SNR, Signal-to-noise ratio),此值越高,代表收录的声音越大=主讯号离底噪差距越大、音质越纯净。 o0 n* [' _+ h0 U2 V" X i
. O6 x9 _3 ?& ]5 [
) A7 k1 V4 e# K4 [0 ]8 e% x; z; Q/ l$ c4 }! T- r
耳机监听注意事项5 Q4 i( G0 C% r& ?
' M( v0 I y/ z& M0 {. {& ?- K6 Y! R5 {
别习惯把耳机接在麦克风的监听孔,因为你不知道进到相机的声音到底行不行,也许太大声或太小声、甚至是没声音……我一直都觉得这个设计是个陷阱。1 `! |) U% U4 v6 m% o5 @
1 F k% @0 |$ h+ } ~6 L J# [ B/ y9 M/ X
! |1 ^: Z0 y$ t5 H( m将耳机插在相机的监听孔上,才能确保这是被收录的声音,如果听起来音量很小,请调整”监听音量”,而非直接调整麦克风音量。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