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发烧经验谈:论音响发烧的本质!_音箱_音频应用论坛 - Powered by AUIOAPP

音频应用论坛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音频应用

[全频箱] 音响发烧经验谈:论音响发烧的本质!

  [复制链接]
dubstep 发表于 2006-2-7 21:51:0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音响发烧的本质。
+ J5 u8 l# y$ B2 K' U- J& w9 r, F% }2 M7 L' K# V  J( w
第一点,音响发烧不是什么“科研活动”。它是一个业余爱好,是一种实践活动。更进一步说,是一个实践的审美活动。记住它的本质是实践活动,不是理论推演,或者靠脑袋想象的YY活动。实践是最重要的,如果对音响发烧有兴趣,那么尽可能广泛地开始接触各类不同“器材”是最重要的。所谓老烧,都是接触过很多器材、听过很多音乐(包括现场和唱片)的老家伙。接触器材不多,无以成为老烧,听音乐不多,无以成为老烧。哪怕一个人天生耳朵再灵敏,比蝙蝠音域还宽,如果没有玩过足够多的各个档次器材、听过足够多的音乐,就不可能是一个“老烧”。
5 N3 E. g) o4 p& C( q4 t
1 w% k4 m$ W  c: S举个例子,男人对女人的了解和品评,最准确可靠的,当然是出于那些阅女无数的“泡妞高手”。这是绝无疑问的。如果是看到姑娘就脸红,没接触过几个mm,更没有深入接触过mm的男子,怎么可能很了解女人、懂得去评判女人?有些人也许初恋就结婚了,没有机会和其他mm接触,这样当然也很好,但这样的男人不可能很懂得女人、不可能有资格品评女人。在他眼里,也许唯一接触过的女人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了。他怎么可能去给予女人真实的、可靠的、对他人有参考意义的评价?只有接触过足够多女性的“花样男”,阅历足够丰富的家伙,才会对女性有足够的判断能力,能说出某个mm究竟在他接触过的众多美女中算什么层次、什么水平。 2 r5 [9 M" @# l5 `. S+ M( O

- {  o1 B& N/ h7 E" _+ G音响发烧、对器材的评价,十分类似,完全是建筑在“接触多”基础上的。接触器材多、听得多、实践活动多,这是首要的。我们有音乐爱好者,也许对音响并不感兴趣,买一套器材听到死,只关心音乐,不关心器材,这完全Ok,但如果说是“音响发烧友”,那么必然除了音乐之外,还关心器材硬件,关心不同器材播放出的不同声音。
" g3 {& E( d/ t+ M) F
% L4 N- a: k6 C" B, `! Q7 e* c. l+ _+ S/ h我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大意是,发烧友是对重播器材、重播音质感兴趣和关心的音乐爱好者。爱听音乐、关心音乐重播的音质,这两点加起来,就等于“音响发烧友”。我很久以前还写过一个帖子:音响发烧的最大敌人,是——YY。其中的意思就是,音响发烧的本质是实践活动,而不是靠YY的,也不是靠所谓“理论推导”。初烧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乱研究各类器材指标,认为器材的好坏、声音特征,可以从参数指标中“推导”出来。有些人认为一个放大器能否推好某喇叭,或者一个耳放能否推好某耳机,或一个播放器能推什么耳机,通过研究放大器和喇叭/耳机的参数,就可以得出答案。其实这种“理论推导”是无用的。越是老烧越清楚凡事要靠实践,靠实际的搭配和试听,而YY、演绎推理、研究参数,是得不到什么有用结果的。- N/ ?1 \0 A& o6 m  }! d* T* Z

" _( @! ?6 Y* c( P1 D% ~各个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是彼此不能用来横向比较的,因各自测试时的条件都完全不同。简单的几个技术参数,也完全不能描述出器材的真实声音水平和特征。确实有执着于参数高低的初烧,觉得A标着失真度0.001%而B标着0.01%那么A就肯定声音明显好于B。但当他成长为老烧时,就不会再这么想了。我甚至可以说,“是否信奉厂家们提供的那几个简单参数可以推导出器材高下”是判断无实际听音经验的初烧和老烧之间的一个分水岭。很多老烧实际上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完全忽略指标,认为厂家提供的那些参数毫无意义和价值。这其实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实践经验——实际听到的声音品质,和厂家提供的技术参数,这两者根本关联不起来,或者说关联度很低。这样的实践多了,加深了这样的印象,到后来就很容易觉得技术参数根本是没有价值的。
7 X2 ~! z6 u8 l, K! |2 j) S" R! ^$ P/ F7 m( t
如果是具体到耳机产品,我觉得有用的、可以看看的“参数”,只有两项:灵敏度、阻抗。这两项一般厂家也不会乱标,都是按实标示的,也是有意义的。特别是灵敏度高低,至少可以告诉我们一副耳机是否容易推响。除了阻抗和灵敏度之外,其他频响、失真度之类,确实没有什么价值。当然我们都知道,理论上一副耳机的频响越宽越好,失真度应该越低越好,但实质上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大致来说,生活经验、发烧经验都告诉我们,“质”是一个比“量”更重要的因素。就高频而言,它的“品质”要比单纯的“能延伸到多少赫兹”更重要,对听感的影响更大。是的,让我们在这里Mark一下这句话,“质”比“量”更重要。以后我还会提到这个原则。高频不光有延伸的概念,还有“饱满”的概念、开扬的概念、厚度的概念、质感的概念。听过真正顶级的喇叭高音单元后,就会明白优秀的高频,不仅延伸好、泛音信息丰富,而且可以是有厚度的、饱满的、有质感的。这些主观上的顶级品质的感受,却不是“频响延伸”能简单描述的。日本人一直在“高音单元的延伸极限”上走在世界前列,研发出有效高频相应可以达到8万赫兹的高音单元,然而我们说起“世界顶级高音单元”,却都不是日本产品。
1 _$ c% n- l9 P* D' l* B! E% q5 z
. A6 v, V7 }" t% P  [
' B8 e$ z% p# ?2 u
aqdr521 发表于 2007-7-1 02:40:36
第二点,我想再具体展开说说前面提过的那个音响发烧的本质————审美活动。是的,音响发烧是一种实践的审美活动。事关审美。正因为它事关审美,所以才必然是百花齐放的,会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各种不同的美,而且经常令发烧友只能主观判断,而难以做绝对化的高下比较。& {' K* s! Y1 i1 i& Q

: m6 A9 Y7 w" y说到这里,立马会有人提醒我,喂!Hi-Fi的本意不是忠实原声吗?不是越真实地还原现场越好吗?怎么谈起“美”来了。应该先谈“真”啊。对了,这是一个大问题,是一个需要首先澄清的概念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有无数的争议、辩论、血雨腥风。
4 l' F% N8 A0 G2 R
& L7 n1 f  ~' D我清楚地说一下我的观点:“真”确实很重要,但是对于声音的记录和重播来说,也就是对于hi-fi来说,根本没法去追求本意上的“真”。我们所追求的“真”本身就带着主观的审美。
6 v! ^4 b- q& J# ?
shenlin19820109 发表于 2007-10-25 21:29:56
下面我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所欣赏到的唱片音乐,先不谈重播器材、重播过程,唱片上记录下来的声音信息,是完整的录制现场吗?根本不是。它只是录音现场音乐表演的从一些角度收听到的声音,经过后期制作和处理之后,被人为编辑压缩到一个两声道的模式。有兴趣的发烧友其实都应该找机会去观摩一下录制音乐的现场,以及后期制作的过程,这样有助于了解“唱片录制”这个事情的性质。
- j  Y% m, @% W1 W6 L/ Q( F4 `$ t& b. `2 s# B( b
我们必须知道,在录音现场的声音,是全方位、360度发散出去的,其信息量,是非常大的,而被话筒收录下来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现场一般最最少有2-3个话筒,多的话可以有十多个,这些话筒每个都采集到一个特定距离和角度的声音。但都不是完整的现场声音。接下来录音师的工作是把这些原始素材,编辑、整合为一个两声道的声音信号。最后出版的音乐必须是两声道的。现在有极其个别的音乐以多声道形式出版SACD,但能够有条件做高质量多声道家用重播的,凤毛麟角,所以这里先不提了,只提绝大多数的两声道音乐。从声音信息的角度看,多声道采集到的原始信号,最后出版时压缩到两声道,其中丢弃了多少信息?这个“信息处理”的工作有多重要?可想而知。
3 f* n' L3 z6 Z: b8 M
# I: E+ T# @3 p! X* R8 h从录制现场话筒的摆放,到这些话筒所采集到的多声道信号的编辑、合成、压缩,这些工作,都是录音师来做的。所以可以这么说,最终的录音制品,就是录音师的一个“作品”。虽然不是他编造出来的声音,但却是经过他的手、他的工作、他的处理,依据现场声音的素材而创作出来的一个“声音作品”。0 K& W: A! G& {7 F

+ ~/ f( o( f- z& _3 ]这个工作的性质和过程,可以比拟为摄影师拍广告模特的工作。前期“嚓嚓嚓”乱按快门,拍大量的原始素材,多角度、各个距离的,然后在电脑上通过Photoshop来进行修饰、整合。最后的广告画就是他的“作品”。这个过程中扔掉了多少素材?经过了多少处理?大量的。1 x" L) t8 j* j- c
0 S7 a; x: n" u7 X- `6 P
现在问题来了:最后的广告画成品,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原始Studio里的模特儿的三维立体形象?那个活生生的美女,最后变成一个平面二维的固定画面了。
9 d3 L# O! G7 Z- R- l% T
fsqfsq 发表于 2009-1-31 22:18:32
录音过程也是这样的。原始Studio里的360度散播的声音信息,最后变成一个两声道的浓缩罐头了。就这样的过程,还说什么“真实”呢?我觉得与其纠结于真实,还不如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人”起了多大的作用。
8 t3 m1 H3 D  O0 B
: P( u8 z$ f2 F) e4 ^答案是,这个负责制作的“人”,起的是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人的审美倾向、审美观、专业水准、使用的器材,对最终的制品起决定作用。为什么好的摄影师、录音师都那么重要,要价也很高,就是因为这个。同样一次现场的表演,让两个水平不等的录音师去录,最后录出来的唱片,可以风格和水平都相差很大。
6 b# d, ?0 b+ M$ z) h- D
  }' ?4 f; B" |4 \* m) {% \对这个工作的性质,以前有过一个说法:音乐家的演奏,是“第一度创作”,录音师的工作,是“第二度创作”,最后重播器材就是“三度创作”。这个说法是正确无误的。录音师非常重要。我们拿在手里的CD,我们听到的音乐制品,都是录音师的手工作品,体现的是录音师的艺术观点、专业水平。& c5 z: r1 T3 J/ n
6 X1 O. g/ j& ~/ D# `( z
所以要谈论“真”?先去和录音师谈吧,录音师会告诉你,现场音乐的录制,没有可能把完整的音乐讯息都录下来,变成音乐制品,完全保真、不遗漏信息、不做加工地交给发烧友去播放。没有这回事的。发烧友们拿到手的CD,那个可怜的两声道音乐制品,本身已经是经过大量缩编的、经过录音师重手处理的产物。: C  E! j& b  H2 O

5 d& K4 |" d9 j) ]1 I9 p  d  [  Z发烧友要对这个问题有真切的了解和体会,最佳途径是做两件事情,第一,多听现场音乐会,第二,去观摩一次唱片录制的过程。很多常听现场音乐会的老乐迷在听唱片的时候都会感慨,唱片这个“罐头音乐制品”,和现场的那种来自360度全方位的声音讯息,差别真是太大了。完全是两种体验。任何时候都不要对我们现有的两声道记录的唱片抱有太高的、不切实际的梦想。“真”?这个概念,我们听的时候所认为“逼真”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录音师“做出来”的。比如一支交响乐团的各声部摆位、层次感、前后纵深感、左右延展感,是录音师做成这样的。在录制现场并没有哪一支话筒收录下了这样的声音。我们在唱片上听到我们认为真实的效果,是因为录音师做得好,把多支话筒录到的声音调成了这样的最终效果。
$ m/ E9 R& a& Q9 Y$ U$ U! s) |
即便不谈复杂的交响乐队,只谈简单的东西,比如小提琴独奏、钢琴独奏,我们可以注意到,在音乐会的现场,坐在前排、中排、后排时,所听到的小提琴声、钢琴声,都是差别明显的。离开乐器越近,听到的“直达声”成分越多,而离开乐器越远,听到的声音里,“堂音”(乐器的声音在听音空间里的反射)的成分越多,而直达声的成分减少。同时,声音在空气中传输有一个特点:不同频率的声音,衰减特性不同,比如低频传输的特点是,没有方向性,但衰减慢,高频传输的特点是,方向性明显,而衰减迅速。因此和乐器较远的时候(坐在后排),听到的低频信号没有什么衰减,而高频信号会在传输中衰减,因此很可能声音就变闷了。类似地,录音的时候,话筒和乐器之间的距离是一个非常影响声音的因素。一把琴在演奏时,话筒摆在1米外录制,2米外录制,5米外录制,得到的结果都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谈绝对意义的“真实”?现场的听众,坐在第几排的听到的声音算最真实的?哪一支话筒录到的声音算最真实的?如果一定要给出答案,那么其实都是一些带主观性的答案。话筒的距离是录音师选择的,各个话筒的信号是录音师进行后期编辑处理的,最后的录音制品,是录音师认为最好的、最反映录制现场的效果。; E2 v4 q: Y: L% W" ^. v1 O6 g' {
9 H5 `% F* |' f7 m
即使唱片的录制过程是一个充斥着录音师“手脚”的工作,而且两声道的唱片,其记录的声音信息,只是原始现场的一个零头,仍有不少发烧友追求重播器材能“完整准确中性无染地重播出唱片上的所有信息”。这个问题也是难以做绝对化判断的。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谈这个问题——除非你就是录音师本人,唱片就是你制作出来的,否则,他人怎么去知道和判断,什么样的重播效果,算是100%准确而完整的?如果两套系统播放出来,A低频多一点,B低频少一点,或者A高频略亮,B高频略暗,或者A声音较厚而B相对薄一些,我们怎么能知道原始录音的效果应该是怎么样的?录音师本人或许能回答出来,但我们这些没有到过那一次录音现场的人,怎么能知道究竟什么样的重播效果,算是“最准确的”?- z; c" d7 D9 A- q
. i' ~) _) U6 S+ a1 L; m8 y
对于那个“究竟怎么重播算是最真实”的问题,我的回答很简单:我们不知道!我也并不Care。我Care的是哪一个重播系统播放这张唱片出来的声音让我觉得更好听、更吸引我、让我觉得更具有真实的临场感。因此就回到这段的开头,这变成一个审美性质的活动。" w* R6 K; e0 [7 T7 _6 C
djmaka 发表于 2009-2-23 15:10:44

- Z! @: t3 ~& o. Q, k8 ^' u
! A; S" ]6 g2 `9 H8 f7 [! ?$ J) N& [$ ]; q
+ x9 v1 t) o2 p1 z( E1 ~
% g4 B7 s- b  A! u6 ~" z

1 P* Q. z8 O5 ~, w每个发烧友有自己所喜爱的、更觉得适应的声音风格,或者说口味。不同人的口味差别可以是很大的。接触的发烧友越多,越是能深切地知道这一点。! e9 s. S' m. G8 o. v1 F+ i

/ r  X  N/ v9 U人活到三四十岁,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人际阅历后,当知一个基本的道理——人与人是很不同的。发烧友群体也是如此,不同的人,对声音的要求、口味,真是太不同了。一个人的珍馐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人的毒药。因此不同的发烧厂家和设计师,他们的产品,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各有各的风格、体现出不同的审美,那些在圈内有地位、有声誉的厂家,都各有各的粉丝和拥趸。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hi-fi厂家,做出来的器材,带有各自的审美特色。确实,音响关乎审美。不必太纠结于“哪个更真”。因为我们根本无法确切知道“哪个更真”。当然,有一些要素,会有助于hi-fi系统重播出来的声音听上去更有真实感,比如更宽的频响、更大的动态范围、更好的瞬态特性、较少的谐波失真,一般而言会带来更具有真实感的重播,但这些所谓“硬素质”并不必然带来更真实、更好听的声音。声音的审美和判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简单化的、普世的公式可循。 ( p8 ~" E* C/ n

$ }1 k1 G. _) B5 |1 @在音响发烧这个“审美实践活动”中,玩不同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微妙变化,是一个重要的乐趣所在。为什么资深发烧友那么喜欢玩不同的设备、不同的线材、玩电源处理、玩不同的避震处理?就是在这个活动中体验到不同的声音。有的时候,我们能明确说出哪个设备、哪根线、哪种处理方式,出来的声音是“更好”的——“更好”的概念是更具有现场感的声音——但很多时候,我们没法明确说出哪个声音“更好”,玩的只是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声音风格。所以发烧友把器材、线材进进出出,换来换去,是家常便饭的事情,而且乐在其中。人必须忠实于婚姻、忠实于人间感情,但不必忠实于“物”。发烧友没法经常换老婆,但可以通过经常换器材,体验不同的声音美感和风格。常有不太理解发烧活动本质的初烧在那里问,为什么顶级的器材了,还要出2手,还要换?这种问题实在蛮幼稚的。高烧们从A换到B,未必是因为B的声音更好、更绝对真实,往往只是因为A的味道听久腻了,想体验另外一种新鲜的美而已。
, a: _% i3 ?* g! A7 b% W
- M/ ^* F; P% p. b& @: |0 k0 m, [, m这里我再提一下“听音观”的问题。这个词最近论坛上常被提及,还有“纠正听音观”之类的说法。“听音观”是什么东西?就是音响审美中的审美标准、审美观。因此有两点:第一,各人有不同的听音观;第二,一个人的听音观会逐渐变化,但不必去刻意“纠正”。人的审美观就象世界观一样,是怎么形成的?是教育、经历和经验共同培养成的。我一直鼓励发烧友去多听现场音乐表演、多听真实乐器演奏的声音,另外有条件的话,多听好的音响器材,但每个人都这样做的结果,也不会大家形成完全一致的听音观!听音观仍是因人而异的。我个人的世界观是承认并接受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每个人形成的听音观都是自然产物,不宜用对或错来衡量,因此也无所谓纠正。那些热衷于纠正别人听音观的人,其实就是希望别人的声音审美观都跟着他走,这怎么可能呢?除了建议大家多听真实乐器、多听好的器材,我没有其他建议了。每个人听音观的形成是自己的事情。! o& W, d: v# e$ `

# D$ h: L2 ?" E/ Y7 N5 W: k+ \' P今天算是开篇,讲了两个我认为是基本出发点的东西:音响发烧是一项实践活动——不是YY、不是理论推导工作,而是基于实践,而且,它还是一项审美性质的活动。事实上,音响发烧之所以复杂,之所以在交流中充斥着各类辩论、争吵,原因就在于其“审美性质”。对人类而言,凡是涉及主观审美的问题,都是一样的——吵个没完。如果是涉及对大自然客观存在事物的科学研究,那么虽然也存在争论,但一般而言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主流的科学理论,但对于涉及主观审美的事情而言,那是几千年都吵个没完没了的。当然,有一个办法或者说态度可以不必吵,那就是承认人与人的审美口味是不同的,不能强求一致的,然后我们可以分析主流的、有人喜欢的“美声”到底有哪些类型。; @# O+ ^8 j3 H$ y4 C3 f; i4 c$ t
+ l# [, ~# H' \! k: _
前几天我和一位音响设计师交流时,他说了一句话,颇有道理,我引用在这里:“美的声音,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特色,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定。就象选美大赛,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美女,各有各的美法。”确实这是一个人类的审美现象。常有人说,hi-fi发烧根本没有标准嘛!只有主观判断,欠缺客观的、硬性的标准。确实是这样。事实就是这样。% n; S' k9 S7 z& O
liudong337 发表于 2009-7-12 05:24:15
, Y. f$ {+ h* i# L
欣赏了,谢谢楼主啊
. l; W4 @4 O# p) x+ `
zmhgl 发表于 2009-7-26 20:57:45
谢谢分享!
ken_lee 发表于 2009-8-19 13:19:51
牛逼 确实是很好的东西啊
popstudio 发表于 2009-10-12 13:24:21
谢谢啦哈,好东西
音乐风铃 发表于 2009-11-14 21:17:35
谢谢,提供下载地址。收下了
mengni111 发表于 2009-11-18 11:57:47
下来看看~~
xgongshe 发表于 2009-11-18 13:24:23
怎么下载啊!!!
h1111111 发表于 2009-12-31 02:08:52
多谢楼主!!!!!
justingd 发表于 2010-1-19 11:56:16
我也不会用……哪里有下载啊?
zuifengyinyue 发表于 2010-2-2 18:06:22

7 Y/ l, S  ^3 R! _不错我收藏了 啊* H  d3 d/ y# `' L* ?
东哥 发表于 2010-2-23 02:49:53
在录音软件里能用吗
越冬 发表于 2010-2-27 01:20:11
点赞了+ P. v+ B  J! ?
尔玛金宝 发表于 2010-3-9 02:22:58
很好哦,不错哦
csc0416 发表于 2010-3-25 22:40:58
真那麼好用,先下來看看了。
qqliuchuang 发表于 2010-3-27 15:03:06
来看看!!!!
gma1010 发表于 2010-3-31 03:16:58
dddddddddddddd
爱尚夜 发表于 2010-4-21 08:48:31
华丽丽的路过,留下我的足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软硬产品代理咨询服务:声卡:雅马哈UR22C、罗兰声卡、福克斯特、艾肯、阿波罗 、M-audio 、普瑞声纳 、福克斯特、 达思冠系列 音箱:吸顶NS-IW560C、吸顶NS-IW660 、NS-AW350、低音NS-SW050、低音NS-SW100;JBL 吸顶8124、CSS-8006BM;香蕉猴 gibbon系列;普瑞声纳E5XT、E4.5、 E3.5BT 有线话筒:舒尔PGA27、PGA48、MV51、mv88、mv88+、SM27 ;森海E945 、MK4、E835S;舒伯乐top248s;罗德NT1-A、VIDEOMIC、VIDEOMIC GO、VideoMicro、VideoMic NTG 无线领夹麦克风:罗德 wireless go II 一拖一、一拖二;猛犸lark150 耳机:森海HD300 pro、美奇 CR-Buds 、索尼7506、爱科技K240S、K240 MKII、K271 MKII、K52、K72、K92、先锋、飞利浦 1:飞利浦会务通/会议摄像头/全向麦克风/执法仪/录音笔 2:洋铭便携式移动演播室 / 切换台 / 摄控一体摄像机 / 虚拟演播室 / 微金课教室 / 色键器 3:逻兰音视频切换台 / 声卡 / 电子鼓 /电钢琴 /耳机 4:Blackmagic专业摄影机 /调色台 / 切换台/ 广播级转换器 / 监视器 / 采集卡 5:索尼专业摄像机/佳能专业摄像机/松下专业摄像机/ insta360专业摄像机 6:话筒:铁三角/ 舒尔/ 森海塞尔 / AKG / RODE/ BBS 7:音响:YAMAHA/ 声艺 / 皇冠 /JBL / 真力/咪宝/BOSE /美奇 8:声卡:RME/羚羊/IXI /艾肯/PreSonus普瑞声纳/Focusrite福克斯特/YAMAHA/雅马哈/ickb 9:耳机:铁三角/beyerdynamic拜亚动力/AKG爱科技/索尼/RunningMan/美技 10:思锐三脚架 /防潮箱 /米泊三脚架/意美捷三脚架/曼富图三脚架 11:XSW系列,300.500代理商,EWD数字系列代理,6000.9000定制产品,还包销了全国三个型号:XSW1-825,EW100 G4-945,EWD- kk 205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音频应用 (鄂ICP备13005321号-1)

Powered by Audio app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