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很多想买音响的朋友觉得买音响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因为这方面的经验教训太多了,使很多想买音响的朋友都持观望态度,甚至有的知难而退,这篇文稿是一位资深玩儿家把自己多年玩音响的一些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给各位初入门的朋友一些参考意见,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由于他本人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这篇文章就没有署他的名字。2 H X# L6 Y4 `2 i8 b9 b
5 j9 ^" w! R5 Y! w- l4 c/ C" i& i: h6 u% {' t0 @
* w5 Y' x% u; c2 E" V# x
1、戒急戒躁。1 _3 h2 E& B9 t/ x1 b& Q2 u) p
/ y2 N0 j- K5 L; P5 V' w 老生常谈也罢,不过我还是想提醒新手们,在购买器材之前,尤其要注意这一点。现代社会资讯发达,我们应当尽可能的利用。例如,当你决定购买全套器材的时候,首先还是先考虑找本地的烧友试听其中的主要部分,如果无法实现,必须得到专门的论坛耐心的查找相关的帖子,并准确的加以判别。我敢肯定,如果你能够花上3个月的时间做好这些调研工作,它会回报给你3年以上的享受音乐的时间。
& V! c: _" ~0 g: k, E' p
' d! u& ]* }: m5 d( D1 c1 } 2、尽快树立正确的听音观。
, A! p7 v) F/ T+ L( G9 @2 s7 F' y: k. L" ^3 g
实际上,不单新手,不少烧了很多年的老鸟也不敢说自己究竟要什么样的声音,这样的后果是,被器材折腾,被音乐抛弃。要尽快树立正确的听音观,有3个好的途径:其一,多与各地的口碑好的资深烧友请教,哪怕是不经意的聊天,或许也会给你很大的启发;其二,有时间多到各地的发烧器材市场考察,尤其是多听名器;其三,和本地的资深烧友建立往来。前提是有口碑有烧德有成熟的听音观的烧友。
$ k; q; r9 X. r6 M* i1 n
2 i" H& W/ v! A7 D- h 3、培养从容宽厚的胸怀。; L u3 |, g2 s2 ?
! M! u) d- j; ~9 ^- |' M2 F' h
我所认识的大烧友,很多都有仙风道骨之气质,为人宽厚大度,信任和支持同道中人。为什么这一点格外重要?发烧本是快事,却须知己方能分享快乐。想想看,你在发烧过程中不断受到口舌之扰,苦不堪言,能快乐得起来吗?因此,新手要培养自己从容平和的心态,要能信任和鼓励身边的朋友。发烧如做人,这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
! A+ _5 g# a1 M! o3 j: G2 V5 j, m( o* S
4、永远不要期望过高。
0 E7 T- R, x! a: e
, o7 W+ n0 N3 L4 @9 b. I, V 不论你是购买全套器材还是买一个元件,甚至是一张软件,都不要有太高的期望。这其实还是心态的问题,一个永远不满足的人是永远不会快乐的。. v' u; f7 e& W4 y4 J1 v
! e5 O! Y9 ^+ U4 t$ s" \ 5、采购软件,起点要高。
" q1 I* G6 V8 [/ v0 v- w+ V; n' y) _
从口碑好的经典碟片开始,盗版碟从一开始就不要买。否则,一年或者更长时间后,你回头再看,损失肯定会更大。
5 m9 q2 s# I0 ]5 W% @& d7 ~8 Y k. i! v
6、多些耐心有时候会让你少些资金投入。; w$ v7 B: ~2 K: v: o, [4 e
, h, J/ z4 f+ A 器材都需要耐心煲的,环境都需要慢慢调整的,音箱需要逐步摆位的,HIFI世界中,需要耐心的时候太多了,要形成准确的判断很不容易。作为新手,面对全套新器材的时候,你必须得多给自己时间,切勿心浮气躁般乱投医,这样做的后果是花钱买折腾。& W: U7 U- Y7 ^+ w" Y( U1 N; Z
5 U4 }8 Y# d/ O2 e1 s' A: n3 s 7、适当的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和技巧,会让你少走弯路。
' I+ P/ S8 A4 Z- h2 @, q! [4 f0 E) R
我经常在一些BBS上看到不少新手提出一些其实是简单至极的问题,看来,不少玩家对于音响的基本原理和技巧的掌握非常匮乏。与其重金买入器材后再去潜心研究,不如买之前适当的掌握一些基本原理和知识,站在理论的高度理智待器材的表现,而不是人云亦云,被一些溢美之词所迷惑。
, ~2 a1 K2 q# E/ @4 |' z
. f% V% J1 s$ P X' B 8、对于各类音响杂志,要心中有数,耳听为实.
! l5 d2 q, i& ]( A1 f& \, k5 u7 X1 d0 F% q, N1 }, H
建议你更多的阅读其中的理论和基础知识部分,了解一些器材品牌的声音风格,了解一些搭配的禁忌,了解环境和器材的关系等等,对于那些过于渲染某样器材的文章,要心中有数,耳听为实。
- d( Z) A! y. V/ D: E
1 X1 L' W& z* E) j# N 9、线材,贵的不如对的。
9 l; h I% {/ ]4 G
7 p: y6 x! ~, m 一定档次的器材搭配同比例的线材,搭配得当后的效果远比贵价线搭配不当的效果好。线材,只是校声的一部分,校声的办法还有很多,很多时候会比单纯的换线效果来得更明显。摩机先不谈,即便是简单的使用垫材、改善环境、摆位等,如得当,会比换线来得实惠有效。5 }: o( W# Z% d) u' r& y
( u" X8 @& n1 ?8 G, i
10、重视电流和震动。, z) d H I5 Z: u5 ~
4 h6 }% w; }! n& \, P1 b 设计师在设计任何一件音响器材的时候,这是他必须重点考虑的两个方面。同理,当你在家中组织一套HIFI器材的时候,同样需要重视电流和震动。更确切的说,给你的系统提供纯净、大功率的电流,同时对敏感的器材尽可能的降低震动或者改变谐振。这是基础工作,尤其是电源部分,建议有条件的新手在上马HIFI系统之前争取一步到位处理好,这样会让你在以后轻松很多,也会减少大量的重复投资。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