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应《智能建筑》邀请,希望我参与“热点聚焦”栏目,一起聊聊电子会议系统的新技术和趋势展望。说实话,拿到这个题目时的感觉就是,这个题目可大可小,弹性非常大。说它大,是因为会议系统涵盖的面非常广,包括扩声、视频、电视电话会议、电子会务管理等很多方面;说它小,是感觉这是一个非常专业的栏目,是可以仅着眼于“新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个方向有针对性的展开,可以讨论得非常细。我是从弹簧效果器时代进入这个行业的,本身在音视频集成领域工作了二十多年,近年也不断在理论上丰富自己,对音视频的技术应用技术也小有心得。因此,就在音视频特别是音频应用方面说些经验之谈,权当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请赐教。* o. h+ z0 y1 h4 {
* b; s5 L9 z% F* K, U" _! E6 g; Q$ _8 {9 X
有时我们在预计一件事情的发展规律时会茫然无从下手。但换个角度,我们从这件事情的起因逆向搜索,也许就会找到它的发展规律。体现于音视频应用的电子会议系统也是如此。抛去昙花一现的技术亮点,将能够真正沉淀下来的特征进行总结,推导出来的就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9 A4 B# Q& W9 {+ \* m4 g& S
+ K6 ?; s# l |7 ~自从诞生了扩声技术之后,随着电子会议系统的技术一直随着基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社会的应用面也在不断扩大。每隔一段时间,新的功能和新的产品一直在产生。新技术、新产品、新应用需求之间彼此牵引,一起发展,也存在螺旋上升的现象。但若仅从一些细节来判断这个产业的走向和规律,难免出现盲人摸象一般的结论。因此,我们需要从更大的维度来看待这些技术进步的现象背后的原因。然后才可能窥探这个行业的发展规律。
: [" Q- n/ e+ }9 i4 F9 ^各个不同厂家的产品各有不同,接口数量或局部特点之所以不能得到广大的普及,就是因为它只解决了个案的需求而不能成为共性。我觉得首先应该看到的是模拟——数字——网络这个大方向,它们最重要的体现就是系统的组成架构的不同;其次我们还应该看到的是使用者的需求目标随着时代和应用目标的改变而有所调整。
1 z) F9 ^) J5 M' _! k简而言之,会议系统已经经历了一下几个大的发展阶段:8 `- \0 p/ m$ N- W6 z/ V
音频技术发展的架构形式第一代:纯模拟架构。在80年代——90年代之间的音响设备,无论是高音喇叭,还是进口音箱调音台,都是纯模拟架构。模拟处理、模拟连接、模拟传输。这样的技术真正帮助人们在确保声音品质的同时,完成了扩大音量的作用。主要是应用在演讲型会议和娱乐、演出的应用上。' d+ ~6 w6 e3 A& S g, |
6 E4 J; Z8 x" @" B7 ^ k- e( \8 A/ T. Q! w9 K v1 `
第二代:数模结合架构。第一代架构的设备功能旋钮全开放,操作直观便利,但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性有非常高的要求,并且调试好的数据难以保存和复制。因此,第二代技术中引入了数字化的产品,比如数字调音台、数字处理器等等。它们可以将调试参数进行保存和复制,并且通常一套扩声系统的周边设备集中在一台数字设备上,使系统得到了很大的简化。同时,它仍然采用模拟连接和模块传输的架构。因此,称之为数模结合架构。0 _6 t" c6 C1 A7 P
; e8 x7 J9 G: ~* t8 c; F4 b# t. K
6 X/ O$ c. [' A0 ~- I
第三代:纯数字架构。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音频架构中一般都需要配置的调音台的功效非常强大,有时甚至强大到非专业人士无法操作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境地。同时,随着社会化的发展,人力成本的提升,专门的“音响师”岗位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讨论型会议室的大量出现,调音台的作用无法满足其现场操作的需求。同时,复杂的模拟连接方案也不适应现在会议系统的需求。因此,出现了全数字架构的音频矩阵技术。从话筒输入,到最后全部处理完成的音频信号输出,全部音频信号的处理、复制、传输等环节都在一台或多台数字设备的数字技术内完成,仅有一次AD/DA转换,因此称之为第三代音频架构:全数字化架构。特别是全开放结构的数字化产品,系统的核心价值已经由完全的硬件采购部分转移到了软件拓扑的二次开发上。编程开发人员的水平重要性已经超越了设备的价值。当然,所带来的缺陷是现场操作的临场手感没有了。不过也不算可惜,现在的会议环境已经不需要音响师现场调音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