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毛利
发表于 2007-3-29 10:18:0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有一天我跟往常一样,戴着耳机测试新到的一台解码器。我的同事朔总坐在我对面,过了一会儿看见他向我挥手。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我们经常戴着耳机,听不见其他人说什么,因此互相挥手就表示有话要说。我摘了耳机问朔总有什么事,他一脸无奈地说:“一下午了你这《渡口》、《加州旅馆》和《贝五》轮番轰炸,能不能换个曲子啊?”: y# J% f3 ]: ?+ e3 j! ]1 ~
- l- x$ @& U( x6 s, w器材听你还是你听器材? 关于试音曲目
3 h' B. ]& m9 z# k我测试用的耳机都是开放式耳机,声音一大周围人都能听见,朔总这么一说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实倒不是我对这几个曲目有什么特别的偏好,而是用它们测试简单而直接,不用怎么费脑子。由于听的次数太多,这些曲子对我来说几乎丧失了音乐的属性,而成了纯粹的工具。. b8 u: H6 E4 s/ W
这么说其实挺悲哀,我想多数人是因为喜欢音乐才进而开始追求HiFi器材的,但很多时候在追求器材的过程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被异化,我们喜欢的音乐也同样被异化,对器材的兴趣一天天取代了对音乐的兴趣,以至于播放器中常年就是那么几首曲目,在不同的器材上轮流播放着。7 U& {3 G" |! s" [" `6 G& s
2 M% H, `% K+ j/ ?0 ]% c
这算是“恶习气”吗?
$ [9 ^ ^2 ^3 e+ H关于试音曲目,似乎每个人都能念叨上来那么几首“耳熟能详”的曲子,笔者上文提到的那几首估计全中国的烧友都听过,而且肯定不止听过一遍,有不少人明确表示都要听吐了,比如我们的朔总就对《被遗忘的时光》这首被戏称为“敲窗歌”的歌曲深恶痛绝。然而有趣的是,这些曲目几乎在每个音响店都有,为试听的人们而准备。
/ F( M2 K+ O( J7 x, f9 O* C7 o- ?. Z
( j5 h0 S" X7 A; M8 O. Z) ]. R' G/ {, n; P- s6 N7 @3 j2 Z: Y
1 Q: q2 I& ^: {5 E' s+ @蔡琴的这张专辑是烧友们常用的一张试音大碟
5 D* H; j; h- O7 h/ F0 B- ~既然大家都讨厌听,但又要听,这是怎样古怪的心理?我也无数遍的听过这些曲目,我当然是比较喜欢它们的,但饶是如此,现在我也已经麻木到把它们当成纯工具。我喜欢的音乐不止这些,实际上我平时听的更多的是摇滚乐,但摇滚这种音乐听的人毕竟不能与流行音乐那庞大的人群相比,甚至都不能与听古典的人群相比。如果选一个大家都没听过的摇滚曲目来测试器材,可能不少人就蒙了,不知道我在说些什么。因此,我只能选一些大家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曲目来测试。
/ V, X( L# o) { `9 y+ r+ z. ?& x; i* ~
" o0 y0 D2 x( s! N/ m/ k% [' L8 \6 o$ f# T
国内发烧友估计都听过闫学敏的鼓2 H" w# x0 r# } Z$ ^! _ ^
我想我自己的这种体会应该不是特例。试音曲目就像一个对话平台,只有在同一平台上,大家才不至于互相无法交流。无形之中,试音曲目就成了大家默认的一个规则,成了“必须如此”,否则就会认为你还没入门或不够专业。我不知道称这种现象为“恶习气”是否恰当?9 y1 F3 v% Z4 a: Y
3 b' W+ I! ^6 X1 d$ Z% ]7 S2 I听你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
5 j! u# M/ Y% p对于这些“烂大街”的试音曲目,你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它们吗?我想这是一个很多人都不愿正面回答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听音品位,而恰恰是这一点,孕育了一大群以HiFi的名义装X的烧友,也诞生了各种各样的音乐等级论,仿佛不听古典就无以言HiFi、不听冷门歌手就是流俗,摇滚直接就不入流。
' P* V) r( A! v/ U& P! t
2 w* I( u& f2 ]# U/ \- V) G3 s; Z4 P7 C. V
试音曲目与“音乐等级论”也有关联
- b5 b; C: o( f% Y9 E$ T3 R笔者就遇到过不少这样的烧友,平时也就和大部分人一样,喜欢听个周杰伦、张靓颖什么的,其实对古典音乐和那些所谓的发烧歌手根本就不喜欢,但碍于“品位”的问题,非逼着自己去听那些试音古典曲目和那些被捧上天的冷门歌手,努力打造一个与普通人“不一样”的形象。这么做累不累,恐怕他自己心里最清楚。+ i u9 s" u* y# w. g2 g
# U3 n/ k" ?3 x! Z+ I
扩展阅读:闲谈音响发烧友的等级体系% S* Q9 @ ?8 u* x! n
# @9 A9 R/ Z* T( [! L
当自己的真实想法不能坦诚的表达,当自己已经遗忘了本来喜欢的音乐,那么沦为器材的奴隶也就是早晚的事了。听音乐再也不是为了追求内心的感动与灵魂的震颤,而仅仅是为了验证某种器材的物理素质。这样的舍本逐末,恐怕与HiFi器材的制造者的意图也是相悖的。制造优秀的HiFi器材本来是为了让人更好地欣赏音乐,然而荒谬的是人们用这些器材聆听最多的却往往局限在可悲的试音曲上。
: Z4 K( Q; B# F% |( S( g8 D: N& u
: D z) Y, q ^& ~2 `. d* _
器材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用来试的
- q2 o( i( p( K( G现在流行一句话叫“不忘初心”,其实把它用在HiFi领域非常合适。器材是用来听的,而不是试的。如果你不喜欢那些试音曲目,那就不要勉强自己去听,否则你永远听的都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并且会成为一个器材测试工具。如果要测试器材,最好也用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来试,不然,买一套器材回来却整天听一些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音乐,那就就失去买器材的意义了。
2 V0 d3 @6 h$ W; u, h
1 {, h2 e \" n h* g1 p! g笔者现在测试器材基本都用的是自己最喜欢的那些音乐,常规的试音曲目只是作为一个参考,用来对比和校正听感。我也曾在发烧初期追捧过各种试音曲目,但最后发现只有你真正喜欢的音乐,才能使自己暂时忘了测试这件事情,沉浸于音乐当中,而这样的体验往往比刻意去聆听试音曲目更加能够感受到器材本身的魅力。器材听太多也难免会觉得枯燥,不过,只要初心还在,总还是能找回音乐带给人的乐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