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世狂奴
发表于 2005-1-7 19:44:0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不知道您注意到没有,那些失真频带的最低端已经“侵袭”到了 24.1kHz(44.1kHz减去20kHz)。毫无疑问,这一频带距离人耳的听音范围实在是太近了,必须要用滤波器将它们有效地过滤掉,以避免音质受到严重的损害,比如:IMD互调失真,高音单元过载(甚至烧坏),放大器接收到大量的超声波信号等。正因如此,Sony在它们的第一代CD机上使用了被称为“砖墙式滤波器”的滤波元件组:9-11 阶的模拟滤波器以极复杂的方式累加在一起,对音频信号进行滤波。在实际情况中,这一安排大大的劣化了音质,因为它会导致严重的相位漂移,以及频带内的涟波干扰等诸多问题。& O W/ b3 n4 P
. i$ F+ ]2 w5 k% t+ {
相较而言,Philips的设计思路则是要欺骗数模转换器,让其以为它正在处理的是 176.4kHz的信号。这就意味着,那些具有重大失真的频带都被推到了176.4kHz和它的倍频附近。由于此时受影响的失真带宽仍然保持为±20 kHz,所以这些频段的最下端到 156.4 kHz时就已完全截止,距人耳最敏感的听音频段已非常遥远。而且这样一来还使得设计方可以采用结构更加简单、性能更加优异的模拟滤波器。Philips 的设计方案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受到了全球厂商的广泛青睐。因为自 1982 年以来,为
; T1 B" b$ i0 s3 v5 [$ s3 ?% w6 |) w* |- L. M2 `3 ]
1 w+ z5 s, G0 q6 Z% ?6 c
了能够使用结构简单、性能优异的模拟滤波器,几乎每台CD 机都运用了超取样技术。近些年来,能够以更高的转换频率(4倍、8倍,甚至16倍超取样)还原出所有16bit信息的 DAC芯片已经能在国际市场上找到。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大量的18-bit DAC,20-bitDAC,以及24-bitDAC又陆陆续续的面世了,这些芯片均能够在非常高的转换频率下运作并保持极佳的精确度。现在,即便是市场上最便宜的DAC也在诸多方面超越了1982年最高技术所能提供的一切。
1 o9 i3 m5 \ b8 {4 u2 m- d
! J1 u5 x S$ N+ S$ ~那问题的关键究竟是什么呢?
6 ^1 t l$ U H/ D# n' Q i/ @% l9 C/ d1 A
关键就在于:为了利于数模转换,对数字音响器材做“上变换”处理,已成为许多厂商在设计产品时的唯一主导思想。从1982年开始,这项技术就被某些人称作“超取样”,但不管是你把它叫做“oversampling(超取样)”,或者“upconversion(上转换)”,或者“upsampling(上取样)”,还是其它的什么东西,它们指的都是同一件事:为获得更高质量的数模转换而将原取样数据转换为取样频率/比特数更高的信号。
# ^& ?1 u4 q! Q4 r# Z% @ 至今仍有人在向我们询问:“Mark Levinson何时会出一台能让我44.1kHz/16bit规格的CD,听起来具有 96kHz/24bit音效的上变换处理器?”要知道,现役的所有 Mark Levinson解码器都会根据原输入信号的特性,将数字信号超取样(也可以说是“升频”)至352.8或384kHz。那么,为何你还想要我们把重播标准降低到只有96kHz或192kHz呢?, S. y) t" p( O6 ^ z* Z% A
- U1 s' E9 J+ X/ R4 z/ c# Q1 N) i
人们对于“上变换”技术的理解偏差主要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听音者可以(使用某些器材)即时改变“上变换”数字滤波器或是它的滤波特性,并通过比较来认定哪种状态的音质最好。不可否认,音质上的差异确实存在。我们自己在研发产品时,就已经觉察到了使用不同的数字滤波器在主观听感上所反映出来的巨大差异。倘若我们在自己的处理器上加装一个按钮,让您能对机内的数字滤波器做某种程度的改变,那您也一定会听出相当的差别。又或者,我们将该过程“机外”化,令它独立的成为一款产品,并放到市场上去大赚一笔。但是这样做对我们客户的利益没有任何好处。# a2 `4 d u$ K( N8 L3 t2 o! q. P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