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星期八
发表于 2007-9-24 13:23:2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两声道立体声系统你可能不知道一些秘密; `% h3 r- y8 j& _/ \# n( z
7 K5 R1 v1 L" Q9 n4 d4 |& D/ v! S: _+ w7 A
立体声发烧友总是歧视多声道系统在音乐播放时的表现。下面就让我们举个实例进行分析。
0 Y* n3 @2 _: f& |9 C. n+ p9 u/ d: Y( z- N) R! \# y
一套5万元的立体声Hi-Fi系统PK一套5万元的5.1声道家庭影院音频系统。 Q) j" T( Q: J& c" @
+ R: D$ j! c% {- v" ]立体声系统比较简单:2只音箱,1台CD机,1台功放,总共4台设备外加一些线材。
1 n" u$ Q! q% G' F x# ?家庭影院音频系统的设备就比较多了,6只音箱,1台AV功放,1台蓝光播放机,总共8台设备外加一些线材。+ ~: j- J) ]4 U: h. s, r
$ O8 s( B- L% e1 f" \6 K+ C, N
算术题大家应该都会做:+ N: d: k, p& U5 `* T u x
4 o& J: ]7 f: ?$ Y6 V% O
立体声系统的设备平均价格=50000/4=12500元(不计线材)- K5 D. l; w# {" C# M- h
家庭影院设备的平均价格=50000/8=6250元(不计线材)
4 b9 E# _* V' k# u! }( E- h0 c8 D6 E& j
如果刨去品牌等因素的影响,就单纯从价格上来说,影院设备的质量应该不如立体声设备的。0 o5 _$ ?2 i7 H9 G( }6 Z
+ a$ X! T- a9 p& \' u6 t( i
立体声产品电子线路相对简单,元器件少,在售价高的基础上,立体声厂家可以使用很好的音频元器件。而普通的影院产品大部分是规模化量产型产品,电子线路复杂,元器件繁多(视频处理+多声道音频),还要负担昂贵无比的Dolby/DTS/THX/SONY蓝光专利费用(功放和蓝光机都要付费),你想想,AV厂商能使用高质量的音频元器件吗?如果每一个电阻和电容都差人一等,分频器和喇叭单元再差几档,那么累积起来,那差得就比较远了。这还是5.1系统,如果是现在最流行的7.1系统呢?那么不是还要差吗?
0 R0 ~& r/ S l4 x& u9 H( T% E; ~/ e, `) J3 C1 M- s
另外,播放音乐的时候,一般大家都会拿CD去做比较。CD是两声道录制的,自然是两声道还原播放的时候最为准确。如果是用AV功放的Pro Logic II或者Pro Logic IIx上变换为5.1或者7.1声道来聆听,还原的准确度肯定是差一点的啊。& X, l0 U5 n$ o7 m( l
( C1 Q* |6 M6 M9 o, S4 {$ j杜比Pro Logic II或者Pro Logic IIx是一种矩阵解码电路,它们可以自动探测左右输入信号的电平高低与相位——同相同幅度的信号(比如歌手的歌声)就会分给中置(音乐模式下可调整分配比例),反相的信号(比如录音时加入的效果声和混响声)就分给环绕。实际的信号分配还要稍微复杂点,不过大体原理是这样的。这种自动转向的分配体系让两声道的信号播放重新焕发了活力,但原始信号毕竟不是在多声道模式下录制完成的,任何附加的处理都可能会导致聆听某些立体声音乐节目的时候与原始录音不太一致,再加上5.1/7.1音频系统的调试也相对比较复杂,那么整体播放效果有可能会更差一点,所以,这你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立体声发烧友不喜欢用多声道模式来聆听立体声音乐。欢迎您光临中国家庭影院装修网
- K; f5 ~; u* G4 [, u: K, G: P
1 r& g- g7 M! V但是,即使AV功放设置在2.0直通(关闭超低音),或者2.1模式(开启超低音),功放音频组件和喇叭单元质量上的差异会仍然会导致多声道系统在播放两声道音乐时音色不如同价位的两声道系统。+ ~$ G6 g% ~2 q" n
4 H4 C3 A: Z; n$ s: Q( V但是大家回过头来想想,这种PK是基于公平与公正的竞技平台吗?如果真是要PK音质,我觉得,5.1/7.1系统的总价值至少应该在15万元以上(大家都使用同厂同系列的产品,电子产品的音频组件质量基本一致),并且,播放的节目应该是同一节目的立体声版本和多声道版本。这样的PK才算是比较公平的。2 D! ^, s r9 ^) R0 H" J2 A
0 `8 P2 L% T, G1 E; o9 i& K
那多声道系统在播放音乐时的性能能否超越传统立体声系统呢?如果是,那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5 X. N$ l3 t2 Z& m' c1 e9 z
5 D. U. a2 V$ W. g5 u: G# d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回到发烧的原点——Hi-Fi,英文全称“Hi-Fidelity”,中文一般翻译为高保真。那么高保真的含义是什么呢?究竟怎么样才算是高保真呢?从音乐还原播放的角度来分析,分为大致以下两种情况:/ f0 l8 H0 N7 a1 P# t+ F3 x0 y
7 J# g: Y# w1 \. g
1) 在家中聆听音乐的感觉与在音乐会现场聆听基本一致
* @ L2 S! s) Z* t4 W( w6 p) m2) 在家中聆听音乐的感觉与录制这张CD的录音师听到的效果基本一致
5 g/ T9 s2 p d0 F) z/ ], R0 H. E9 U( y" D6 @' ?9 s
那第1种情况可能吗?很遗憾,完全不可能,接近都很难。为什么呢?
# E4 @; w8 s' k) m, Z# v5 `. s" T6 b7 t/ w9 m" t+ k
音乐会现场表演(比如交响乐队在音乐厅演奏),有如下特点(摘自Floyd Toole博士的书):
- a- _ C" a3 C2 I" Y Q" H) p( x/ `, c# J3 x9 q
1) 声源是多方向性的(小提琴在拉奏某些频率的声音时,声波辐射居然是垂直向上的,这个很多人都不知道吧?),声波向各个方向辐射,大多数的声源都远离听众。大家请看下图,大家可以发现,小提琴拉奏不同的旋律时,声波的辐射角度很不一致,形成上下左右前后的立体3D声场。你家的音箱,就算1亿元一对,播放小提琴演奏的时候能产生垂直向上的高频吗?就算某些音箱在顶部安装有高频“蘑菇头”,你的音箱可以按指定角度辐射不同频率的声波吗?$ V5 F/ V& N) D# P. K7 }
[+ m4 x6 Z: F' U
2) 房间反射所产生音色、空间感和包围感的感知是听众感受音乐的主要方式(意思是反射声占主导地位)
f& k9 i) ~+ c$ u) d; o5 c1 y) O* c9 z- F X$ h: ]
其他3个特点此处省略,有兴趣的烧友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0 [, w, B3 I9 w3 t7 j% z0 p
5 |# z3 W- K$ f, d" l+ q& P9 B博士提到很关键的一点是,在音乐厅的乐队后方,一般有一块很大的反射板,这块很大的反射板将乐队所发出的声音混合在一起,然后推送给演奏者和前几排的观众。这种反射所形成的3D声场是极其复杂的,家庭中所使用的两只强指向性音箱完全无法还原出现场的声场效果。使用多只音箱并配合多声道录音声轨,也无法还原出那复杂的3D声场,但是,中置声道和环绕声道的加入,提升了观众音色、空间感和包围感的感知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声道系统是优于立体声系统的。
5 L( o; ?. ~: ?, j" H1 u7 q! ]- T9 j- q' B2 J* h
传统立体声听音是不是都讲究“幻像结像”效果呢?就是说,人坐在两只喇叭的正中间,能听到歌手的声像定位刚好出现在你的正前方。但是,如果有一只专用的中置音箱,中间声像的定位结实不漂移,谁还在乎那一动就消失的幻像效果呢?大家不忘了,几十年前,科学家就是想用三只音箱来还音播放的啊!另外,环绕声道能播放环境声效,大幅度提升了包围感与临场感。还有,5.1录音中还配置有LFE低频效果声道,低频下潜力和峰值储量也超越立体声录音啊!& R4 h8 ]/ }( y; m R# h
# ]4 g6 P6 _" r3 t; i1 C# {, }! D9 f I那为什么我家的家庭影院系统播放多声道音乐就是不好听呢?
/ X7 Q1 e5 m5 S! I3 i& K1 Z0 B* K7 m6 d. N. D* g! B& L0 p
答:几个可能的因素——声学环境,设备摆位,座位的位置,器材质量,调试,录音节目质量。所有这些可能影响音质的环节都会在以后的章节中一一为大家进行剖析,然后众烧友们可以明确地知道自己系统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然后对症下药。
& {% C( p! z, O" U( Z( \% W# o) Q' }( _. D+ t: n
MAX小贴士1:音质不好,首先想到的,肯定不是更换器材。很多时候,你家的器材已经足够好了!
/ O' h$ L& g4 Z( o+ ]' j1 U
* T5 N ~8 `* n/ z( X" W这里镜头闪回到第一章中出现的那位500万发烧伯,当时和他聊天,他说,JBL K2-9800我很早以前都玩过了,其实也就那样吧。今天我很想穿越时空,回去告诉他,“大哥,K2-9800直到今天都是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在您这超大的空间里,K2-9800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都比你现在这对我叫不出名字的、样子稀奇古怪的、价格贵到咂舌的东东好很多!”“你这对东东,放在你那30平米的书房里可能更合适一点。”! K4 b. G6 q% J
$ w2 R8 J# J- ^; X' U' l
好,我们再来看看第2点。很遗憾,无论是多声道系统还是立体声系统,你都无法确定,你所听到的CD效果,是否和当时录音的时候一致。某科学家测试了全世界250间立体声录音室,在录音师的座位位置测试了监听扬声器的远场频率响应曲线。大家可以看看下图,差异多大啊,特别是在低频区域(器材调试和房间低频驻波都会引起类似问题)。这些录音室都使用了相似或者类似的专业录音器材。% p0 z$ s" Z: u' i9 C
& }; b( r4 F j3 ~' E) Z
想象一下,如果录音师在录音的时候听不到某个频段的低频(如最下的那一条曲线),为了达到足够的聆听响度,他势必在录音的时候就录制更多的低频。那么在你家还原播放这张CD的时候,你觉得低频很“肥厚”,那未必你家器材或者调试的问题吧??3 g7 g: J. [7 s. s
( }* i7 e( }8 ?THX在前几年设定THX Music模式的时候,尝试与音乐录音界合作,寻求标准化,后来发现这个行业完全没有标准,于是就放弃了这个计划。; d( a# m" ]$ L, Y$ s
0 C7 h5 m. l! f一个小小的实验就能发现音乐录音工业严重缺乏标准,比如你播放不同的CD,为了达到满意的聆听响度,功放的音量位置是不是是经常需要调整啊?但是,你连续播放几张Dolby Digital音轨的电影节目,你会发现,主音量一般都在同一位置。这个实验说明,CD的录音参考电平每家公司都不一样,完全没有标准啊!放多响的声音,完全是听众自己决定的。
7 q5 c9 t1 J c; m4 i; |
( ?% w. G& d/ y0 z你什么时候看到,立体声发烧友用Radio Shack声压表来校准立体声系统的还音电平?即使有测试仪器,你究竟要将音量调整至多少分贝才算标准呢?而刚入行的AV初烧友都知道,AV功放里的粉红噪音是用来校准75dBc电影还音电平的。
2 B, R: V7 i) V2 r7 }# k7 D3 h5 Z( ^7 r# G" H* ?, F- V
在国外,很多立体声Hi-Fi设备的生产商在演示器材的时候都倾向于使用知名大公司出品的CD,如Telarc, EMI等。小公司出品的CD,谁知道究竟好不好呢?
9 v: B% u: ]) @& S! m1 W* j. M. Y/ Q
. u1 D9 \. x' {0 a, F但是,电影工业是有标准的!只要资金足够雄厚,搭建视听室的时候严格遵守各项专业技术指标,你就可以听到与斯皮尔伯格所听到的一样的效果。% g8 {8 P' {: d/ c; E& T J7 o
/ Q1 S5 Y+ r, h' x/ t
镜头回到很多年前的广州,在海印电器城,笔者陪着第一次来中国的THX培训讲师John Dahl老先生逛店,体验中国家庭影院的实际水平。我们来到一间非常高档的展示厅,器材价值不菲,店主欣然为外宾播放了一段当时比较流行的《汽车总动员》。笔者询问外宾的感受,老先生说:“演示效果真的很离谱也,和原始效果完全没法比,当年在录制这个片段的时候,我就坐在录音师的旁边,当汽车引擎突然轰鸣起来的时候,我差点从凳子上摔下来,今天,完全没这种感觉!”。依稀还记得的,那套系统的价格,至少在80万以上。 6 ^9 \( x9 V; Q' y* e7 w& e5 Z
" y. V: J8 @& K/ E. \' x& z+ c9 J本章小结:; G) b6 l g% p: P
! O; j9 n! o/ P# z# J' Y! N
1. 其实本人并不是反对立体声音乐发烧,听音乐本来是件陶冶人情操的事,本应该是值得提倡的。IT界的名人周总就经常鼓励身边有钱的朋友购买音响器材在家里听音乐,我觉得这很好啊,总比经常泡夜店,唱K好多了。但是,当这种文化变为一种可怕的“巫毒”的时候,恐怕对整个行业都很不利了。" ^2 W0 c* E( ?4 K- e8 y
2. 经常有人说“换一根某某品牌的线,低频音质立马就脱胎换骨”,“大哥,你的频率响应在38Hz处有个超级大谷,你基本听不到那个频段附近的低频,你换根线,低频音质怎么就脱胎换骨了呢?难道那根神奇的线智能地检测出38Hz处的大谷,然后用魔力将它顶回去了呢?
3 n2 `" h1 F+ y- e( v# }3. 立体声发烧音响行业,还是会继续存在下去,存在即是合理的,存在就是有市场需求的。无论这篇文章的影响有多大,从今往后的20年,还是会有很多人花重金购买名牌的线材,音箱等等发烧产品。即使是在定制安装行业很红火的美国市场,立体声发烧产业依然有着它的市场和追随者。
$ Q9 w% G: D" r1 Q# i2 ]1 O4. 我想提倡的,是以一种更加科学和求实的态度去追求梦想中完美的音质表现,无论是立体声Hi-Fi还是多声道系统。消费者不断攀升的对品质的追求才是促进整个影音行业发展的动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