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平
发表于 2007-12-26 22:08:0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用现代审美照亮戏曲舞台的灯光诗人
- G# Q/ Y+ j& U$ l* p% P9 ]% r# ^- K" ?& M7 \3 L: F
濮存昕从他的眼中看到了对光的无限幻想,金庸给他的作品以“优雅畅心”的赞叹,余秋雨为他题字说灯光成了“舞台之诗,演出之魂”,戏剧界同仁更是将“灯光诗人”的桂冠送予他......周正平,中国舞台美术界领军人物,当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舞美灯光艺术家,新时期中国戏曲舞台灯光艺术现代审美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集众多荣誉为与头衔于一身的他,却说自己只是一名光语者。/ {! c9 [- B+ ^( j# K p7 E
新时期以来,中国戏曲从艺术观念、思维方式到艺术方法和表达形式都发生了的深刻的质的变化。新时期戏曲变革,率先是从舞台美术上找到突破口,吹响号角。灯光艺术深刻多元地介入表演场域,成为一种叙事,极大提升传统戏曲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而舞美灯光的发展成熟,更成为新时期戏剧的重要标志之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中国舞台美术史就是半部中国戏剧变革发展史。8 y$ S3 i1 z6 k1 ]0 [7 Q- G
: |0 M+ y9 K. b3 a
在中国舞台艺术发展的浪潮中,周正平,历经四十多年锤炼蜕变,从未停止过对灯光艺术的思考、探索与实践。基于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熟稔,以及东方审美一贯的追求,周正平以现代剧场的审美概念,婉约宜修的古典气韵、简约大气的东方意蕴,“以光代景,以光传情”,让传统写意与现代表达完美结合,创造承载精神意蕴的灯光,树立诗化写意又极富哲思的舞台美学。他始终站在科艺交汇的最前沿,用最现代、最富哲思、最具东方神韵的舞台灯光艺术,不断开掘中国戏曲的现代审美意识,不断提升当代戏曲美学品格,深刻地改变了中国戏剧的面貌及美学概念,推动了中国戏曲舞台灯光艺术现代审美的建立与成熟。' f" b# g) y( @9 o% [# n$ h
" d% {3 _: C* Q
开风气之先) u2 v# @3 F- }$ G6 N
, O. f; y, n3 F 周正平,1978年出道从艺,正值改革开放大幕拉开,伴随新时期戏剧一起成长,先做演员,后掌灯光。随着现代舞台科技在中国快速成长,结缘灯光的周正平便一发不可收,可以说周正平的从艺之路即是新时期中国戏剧舞台灯光发展之路的缩影。0 U/ Y- M6 L# K
, N: M, U) T! s* f/ t1 N 上世纪80年代初“戏曲危机”日益凸显,内容形式的陈旧与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相去甚远,戏曲观众大量流失和老化。戏曲“现代化”成为历史必然,新时期戏剧改革迫在眉睫。基于这一历史使命,新时期的戏剧人都在各领域积极摸索戏剧样式、探索戏剧追求和现代艺术表达。在戏曲形式探索上,特别是在灯光艺术的表达上,周正平以先锋之姿,率先站出来,最早做出一批具现代审美的成功案例,解决了戏曲舞台现代综合艺术的参与,带有美学示范意义。4 Y$ x! R. d% q9 u. x, Z
1 H2 t! S* ~% E# X, H$ Y7 ^
1984年,婺剧《白蛇前传》登台亮相,并在首届中国艺术节打响品牌,轰动全国。在当时成为新时期中国戏剧改革最具现代意识、综合艺术戏剧表达最经典的一台戏,具有里程碑意义。周正平改变以往舞台简单的灯光语汇,以铿锵的节奏感强化演员的表演情绪,丰富戏剧性的内在张力,让灯光不仅是表演的烘托和陪衬,而让灯光参与演员的表演。以《断桥》为例,演员的表演除戏曲技能外,还有诸多蛇舞语汇,一场《断桥》出现了七组雕塑造型。这对灯光来讲都是挑战。做过演员的周正平深知音乐对表演之重要,也知道那七组雕塑造型的份量,他根据不同造型的内涵给予不同的灯光处理,强化这一表演特色。灯光的变化、情绪气氛的处理精准到位,灯光分毫不差的打在节奏上,使音乐、表演、灯光在同一节拍上完成。要知道那时没有电脑定位灯,单以回光灯作定位特效光,这要靠感觉,要灯光根据演员的情绪、表演、节奏完成,光随着演员走,托住演员的表演,是表演的烘托、陪衬,更是表演的点睛之笔,使那些有特殊内涵,有内在张力的雕塑造型更立体、更突出、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具现代审美。) q3 R8 t+ P0 M0 @1 M% Q! c
; @& w% l9 o# f0 ]! X/ r8 e( `
这次带有革命性和开创意义的舞台美术呈现,让人惊艳不已。在新时期戏剧的灯光创作中,周正平既是先锋,也是示范,他的灯光不仅仅解决明暗、色彩、氛围、表演区域控制和时空等问题,而是深刻地介入表演,参与戏剧的内在表达,改变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范式,开启了对戏曲舞台审美的全新理念,为新时期的戏曲样式探索打开了新的局面,开风气之先。7 Q3 y0 f: j, i' n1 i
' P, M# z9 N7 b1 j
立诗化之意# |7 ?+ i- q3 g0 T
8 H+ V; W; i8 O$ b! m" K
1985年,因《白蛇前传》而名声鹊起的周正平,作为人才引进调入风靡全国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小百花这片沃土进一步滋养周正平的艺术生命,他的灯光作品显现出无限的诗情之光,并逐步建立了诗化的美学概念,他成了越剧灯光的代言人,也成了灯光诗化概念表达的代言人,更为他赢得了“灯光诗人”的桂冠。% p4 n7 G/ m! C8 I2 r9 H
' X5 M$ S8 _: H" F6 B4 v4 m! `) N 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九十年代初曾风靡全国。代表剧目《西厢记》和《陆游与唐婉》,其意蕴唯美,其诗情无限,成为越剧写意化舞台表演样式的开山之作和经典剧目,开“诗化越剧”之先河,成为当时中国戏曲界最前沿的戏曲表达样式,戏曲界纷纷向小百花看齐,掀起一股学习小百花现象的风潮。而周正平用灯光为“诗化越剧”的确立写下最为传神和点睛的一笔。
4 E* K5 w% Q" Y9 W9 Q7 B8 S, t, K& |4 y: J/ A
诗化越剧富有样式感,必须大量借助舞美灯光样式感才能完整的呈现。而灯光作为视觉,具有天然写意属性,它可以是一种情景、一种意向、一种韵律、一种简约、一种情绪.......这些特质几乎完美的契合将中国戏曲的写意特征,灯光无疑是一种最完美的诗意表达。. m- S: u: s1 t/ x* H' g$ i7 H
" H' ] W* @2 x! p! {9 k+ J; b 为了更好贴合导演杨小青“诗化越剧”总体构思和艺术追求,做好越剧《西厢记》的灯光,周正平专门到崔张爱情诞生的山西永济县普救寺,扑捉“风吹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影子,让自己心境充分融入戏中,来寻找灯光的创作灵感。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中国戏曲五大古典名著之一,辞章华美精致,有“花间美人”之称。周正平深刻的意识到光要与文本呼应互动,就必须充满诗情之美。所以我们在越剧《西厢记》中看到,灯光将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转换处理得水乳交融,一个转台转出不同的人物活动场景,光是流动的,和转台在同一节奏之中流淌转换。光如一支“流动的彩笔”,绘出了舞台上变化多端的美景,以光代景,达到了虚与实的完美结合。把剧作中诗的意境、氛围,男女主人公的诗之情怀呈现给观众。戏剧空间也因灯光的存在和流动而富有了情感、生命和灵动。
% B& `' z6 D% o$ @' K: M1 V& T' C% z. ~# k4 [
诗情之光一定是对规定情境人物深层心理的独特审美观照,周正平善于运用不同光效、明暗、色彩的变化,着力准确到位、意蕴丰富、节奏流畅,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到戏剧情境和人物中,渲染烘托情感意绪,使其强化至外化,带有强烈的主观诗意色彩。其诗化的灯光表达,不仅为其赢得灯光诗人之美誉,更打响了浙江“诗化越剧”的独特气质与品牌,推动了越剧舞台走向全国直至沟通国际,他为提升中国戏曲现代审美、树立诗化写意的舞台美学作出了贡献,为中国戏曲写意化舞台表演样式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 W# \% i3 L, H$ _1 q' }: H- V
8 d# G& G6 |- S; U% K4 o; n 书东方之韵
G [7 k/ ?: L# T2 ^
]) O; ]; A& d/ p0 y1 j2 j9 o 随着诗化舞台样式的风靡,各大灯光奖项接踵加身。名声大噪的周正平,开始从浙江走向全国,游走在中国的大江南北,成为中国最为抢手的舞美灯光艺术师。也正因如此,周正平在中国艺术界有“数多”之称,一是参与合作的剧团最多,二是参与创作的剧种最多,三是作品覆盖的地区最多、四是参赛获得的奖项最多.....像京剧《蝶恋花》《江姐》《华子良》《康熙大帝》《响九霄》、昆剧《班昭》《景阳钟》《临川四梦》《张协状元》大都版《牡丹亭》、花鼓戏《老表轶事》、眉户戏《迟开的玖瑰》、豫剧《焦裕禄》、桂剧《七步吟》、徽剧《惊魂记》、川剧《四川好人》《白露为霜》、黄梅戏《秋千架》《半个月亮》、滑稽戏《顾家妈妈》、滇剧《水莽草》、粤剧《刑场上的婚礼》、评剧《红岩诗魂》、曲剧《茶馆》《烟壶》等等。他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全身心的投入到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审美改造上,全方位深入地参与到各地方剧种戏曲传统改革中,为提升地方戏曲的美学品质,为东方戏曲现代审美意识的建立贡献了不可微估的价值和力量。
( I6 l4 l9 ?- ?- O/ s) O6 l
- y8 Z! C8 I* j5 U" ?8 ~8 t 自然绽放无限艺术能量的周正平,其艺术创作不仅仅限于戏曲剧目,全国其他舞台艺术门类竞相邀约,从歌剧《白毛女》《众神的黄昏》中意合作版《图兰朵》《青春之歌》,到话剧《生死场》《天籁》明星版《雷雨》;从舞剧《天道》《十里红妆》《人.参》,到现代芭蕾舞剧《追寻香格里拉》《乌斯浑河的回声》;从儿童剧《青春跑道》《一二三齐步走》,到音乐剧《断桥》《简爱》;从情景魔术晚会《魔法传奇》,到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再到深圳锦绣中华大型舞蹈诗《龙凤舞中华》以及各大艺术节开幕式等等。( |' \, I7 S) n
5 M9 }5 O2 @* C, Q; a% X9 n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戏是要靠打磨的,做戏的人也是如此。这期间的周正平在大量的戏剧实践后,由打磨戏到开始打磨自己。喧哗过后归于平静,出发了这么久,是时候停下来想一想了,他将心态归零,躲进中央戏剧学院以一个学生的姿态重新审视学习灯光设计和舞美设计,沉淀思索,从新出发.....像他《班昭》的光一样,知道句读、懂得停顿,才描绘出优雅静穆的视觉诗。+ z; O9 q% h2 y% H) l
2 y2 K/ D; e/ O' m
周正平认为舞台灯光创作,既要用光如泼,又要惜光如金,而昆剧《班昭》是惜光如金的典范,他舍弃以往那些光彩斑斓、炫目耀眼、极具戏剧性的灯光表现手法,以“古朴简约,沉默寂静”的“光语”来描绘刻画。以凝重沉静、舒缓渐变的光,打造大汉朝古朴厚实、深邃大气的时代氛围;用细致的追光和光区的流动刻画凸显人物形象;以简约、单纯的光色变换,呈现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在凝重的文化感中进一步深化戏剧情境,强化光的象征性语汇,营造一种神秘的仪式感,书写东方古典神韵之美。* j! `; f% [6 D6 U. c/ c
) K8 q" J* k3 e, E" {. c; o; U
有时“沉默无语”反而是‘种最有表现力的表达方式”,这是周正平参与《班昭》一剧创作的最大体会。灯光不越位,不恶性膨胀。余秋雨说当代戏剧革命的最神秘部位是灯光革命。因为灯光最具科技感、智能化,而科技元素进入戏曲舞台,就成为一种时尚。周正平深知灯光科技只是手段,而创造舞台美的精灵才是终极目的。灯光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必须服务于戏剧本体,必须在充分尊重中国戏曲艺术的写意精神本体,尊重中国戏曲虚拟性和程式化的表演基础上,去强化戏曲美学基本特征,去开掘本体内涵的美。 此外,与各院团合作的周正平,极为谨慎诚恳。对戏曲剧种,无论大小,都心存敬畏,每接手一个戏,都花气力研究剧种特色,熟悉剧种独有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格调,用灯光强化剧种特点,富有的意境和魅力.....周正平一直认为,技术条件是有标准限制的,而艺术呈现是没有标准的,优秀的灯光师就是要体谅剧团实际,因地制宜,用有限的技术设备创造无限的艺术美,而不能成为设备的奴隶,限制自己想象力和创造力,相反有的时候,在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下,反而更能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具闪光点的艺术表达...周正平打磨出一个卓越的艺术家应有的修为和品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