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评论一套音响的的好坏,调音师或音响专家通常都用专业术语来描述。除了少有的几个如“频响”“瞬态”“振幅”等音响设备的客观测评的技术性词语外,就只有人为主观听音评价的专用术语。于是用汉语“俗语”来评价音响设备或音乐制品的听音效果及抒发自己对音乐的心理感受。这些“俗语”被广大发烧友认可,也被音响专家所采用,那么,它们实际上便成了音质评价的“术语”。
对音响的音质评价与客观性能测试之间,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如:一套客观测试指标很高的音响设备,听感未必就好。再如一部功放失真度指标高到千分之一以下的,被发烧友听过后,用了“干、冷、少水份”“硬、尖利”“有毛刺”,缺少“亲和感”和“人情味”“感染力”等形象化“俗语”评之,这部功放就被标定为“不行”而打入冷宫,从这些就看出音质与音色评价的术语意义。
我们常说的“音质”,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一个大的范畴,是对音响设备的整体评判。任何一个听音者,即他不是发烧友,他都可以笼统地用“音质好”或“音质不好”来言明自己的听音感受。仅用一个音质的“好”与“不好”,评价音响,显得粗泛。而当我们要将这“好”与“不好”道出个一二三,说明“好”与“不好”到底“好”在哪,“不好”在哪些个方面,怎么地“不好”时,只得动用现有的词汇或“俗语”来描述。结果我们发现,这些词汇或“俗语”在评价音质时,竟十分贴切和形象。
一部器材的频响宽且均匀时,听感被评价为音“宽”;高音“绚丽”、中音“润泽”、低音“丰满”;整个音乐的“成份多”、“细节丰富”;有“量感”等。 反之,频响窄,某些频段或抑或扬,也就是频率响应不好、不平直。频响不好、不平直还会带来相移失真与瞬态失真造成听感不好。如:低频缺如,中高频被夸张,会被评价为“尖利”“刺耳”“炸”“缺力度”“聒噪”。相反,低频太甚,高、中频迭落,听感被评为“发蒙”“糊”“肥”“不清晰”“无细节”,甚至是“只有节奏,没有旋律”,歌手似用“鼻子”演唱等等。
动态指标高与不高,反映在音质评价上常常被说成是能不能很好地表现“爆棚”效果,能不能很好地再现交响乐的忽而“低徊惋约”,忽而“高潮迭起”。如果低到“低不可闻”,高又“高不到哪儿去”,说明音响的动态指标不好。非杜比降噪的磁带听音效果,就是动态指标不高的情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