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妙芯
发表于 2005-6-2 08:08:0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hi-fi器材声音的分辨, J$ F4 i% d* j: b
* W1 ?6 ~" A L" ^
对hi-fi器材声音的分辨能力、辨别能力、判断力,是多听而得的,是在多听的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的。大致来说,这并不是天生的能力。固然有些人天生耳朵更灵敏一些,更善于分辨声音的差异,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人可以很少接触hi-fi器材就获得很好的分辨能力。2 F. V9 t$ w) w, Y7 [7 i: B/ f; O
对hi-fi器材的声音的辨别力、判断力,不是靠天生的,是靠多听培养的,是靠多听而熟悉的。
' X9 l0 p/ g1 B6 d# ^/ L 听hi-fi器材,和很多事情一样,对一个事物越深入熟悉,越能分辨细微的差别。不熟悉,则不可能具备分辨能力。- r& B- u- F( T. r
hi-fi器材属于电声重播,其声音有自身的特殊性和特点,不同于自然的现场,不同于生活中的各类声音,是一个比较特定的“声音”。对这种特定声音的熟悉程度和分辨能力,只能靠多听hi-fi器材这一特定活动,才能最有效而针对性地加强和提高,与其他声音毫不相关。
' ^7 n& O: Y/ {! B0 S8 F 电声重播的本质决定了它不可能是现场的不折不扣的重现,电声重播必然是带有自身特性的,也就是说欣赏hi-fi器材,和到音乐厅去听现场,从声音角度看,是两类不同的声音、不同的体验。现场的声音是三维的体验,有很多的发声点,完全“三维”的声音信息传达到听者,而hi-fi系统只是靠两只喇叭发出声音,从原始声音信号的录制,到最后的重放,信息量都远不如现场来得全面和三维,注定只能是一种缩水的、而且是以某种固定方式缩水的“特殊表现形式”。哪怕是天天听现场、泡在音乐厅里过日子的乐迷,对一套hi-fi器材声音的辨别能力,也未必就超过一个常听器材的发烧友。因为这是两类声音。坐在皇帝位上听一对喇叭,或者戴上一副hi-fi耳机聆听耳机系统,这种声音的体验,和坐在音乐厅或者爵士酒吧里聆听现场表演,仅从声音角度说,也是差异很明显的体验。对hi-fi器材的辨听能力,只有靠多听hi-fi器材来培养和积累,这种经验,听再多的现场,也是不能替代的。
& g* ]; E Z( E7 r" q" w9 |6 _- p$ C9 w( X
完整的感受声音
. D* k# D# z. ~ t6 q( n% X" O 对声音的感受、描述和评价,整体把握的意义,比零碎的分析更为重要。一些烧友的对听感评价“局部分析”采取局部式的,高、中、低频分开说,动态、解析、厚度,逐项分析,甚至给高频、中频、低频等很多项目逐一评分,最后累计总分以决高下。这些似乎“科学”的做法,其实是有问题的。至少,它体现出一种重视局部、而不是整体的思路。其实,整体的把握、大的把握,是关键点,比分成很多项目的小细节更为重要。
: t& r+ O: Q/ m- j2 x n 声音的品质,确实可以细分成很多方面、项目去观察和描述,但是,对声音品质的总体把握,应该建筑在“整体的感受”之上。3 G( }# w6 `# _$ Q7 [9 h+ }% {
实现对声音品质的“整体感受”,就是完整地聆听各个类型的音乐作品,仔细地、用心地去感受器材在播放音乐作品时表现出的声音特色和品质。聆听时,不是把注意力特别放在“低频怎么样”“中频怎么样”“高频怎么样”“解析怎么样”等零碎的方面上,而是从一个整体的高度去感受器材表现音乐作品的特征和体现出的声音品质。- f3 F$ F, u& i& B2 l% |
“声音品质”这个说法较为准确。声音,是有“品”、有“质”的。“品”,代表它的品格,它的声音特征倾向,也代表它的品位。“质”,代表器材的声音质地。就象一件上等的西服,其质地、式样、整体给人的观感,都是有品、有质的,一部器材,在播放音乐时,也能让人感受到它在声音方面的品和质。
# j7 ?& S s( @. y 讲究器材声音的品质,就是要求器材的声音是细腻而有质感的,不粗糙或模糊的,要求器材的声音是通透的,不“隔”的,要求器材的声音是有血有肉的、饱满的、生动的、有一定热力的,而不是干瘦、冷漠。相比起这些品质来说,什么低频、中频、高频、解析,其实都有些次要,而非关键。换言之,假如一部器材粗听上去低频不错、中频不错、高频不错、细节解析很好、动态幅度很大,但播放音乐时不能让我感受到细腻绵密的质地、通透不隔的声底、有血有肉的饱满活力,那么,那些似乎不错的“单项素质”,不说没用,但都要打折。! ~/ y+ H f. U8 I- G1 m
钢琴大师里赫特有一次参加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会,他的“打分方式”就非常反常。别人是综合几方面评分考虑,而里赫特大师的观点是,只有两种分数——零分和满分。如果参赛选手的演奏表现出了音乐内容,那么就是满分,如果没有表现出音乐内容,那么就是零分——不论演奏在某些具体技术方面有多好。$ j8 \4 ~/ S* a! B$ ?- S* P- M
他的做法当然是很极端的,但这种做法其实体现出了大师的一个思路——整体最重要,能否从整体上表现好音乐内容,最重要。比零碎的、局部的技术细节,要更重要。具体做法可能过于偏执,但做法背后的思路,值得深思。6 U2 l- X- y1 Y# m) ^) r# ~# E& B# o
从整体上去聆听、从整体上去把握,其实对听者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绝不是降低了要求。竖起耳朵听低频、分辨中频、听高频延伸,这些并不太难,竖起耳朵分辨器材的“解析力”,也并无需很多经验,但是,要能通过器材播放完整的音乐作品,去感受到器材的声音质地、声音总体风格倾向,就需要听者有更丰富的听音经验,和对音乐的更多了解熟悉。从整体上去感受和把握器材的声音品质,比逐项聆听细节,是更难的事情。 g# ?9 w7 l' e3 x6 O
分辨高低频、解析、动态,只要耳朵投入就可以了,而从整体高度上感受把握器材的声音品质,需要的不仅是耳朵的投入,更要求有心灵的投入。要用心去体验、感受。这个过程里,更重要的是“感受”(feel),而不是“分析”。声音的总体品质,不是靠分析得出的,而是靠感受得到的。聆听者必须是一个喜爱音乐、熟悉音乐的人,而且必须是一个善于感受的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