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音乐发烧归根结底是依靠音响器材来重播音乐的,不是重播打雷、开枪、开炮的,也不是指看电影。如果主要是配音响看电影,那属于AV发烧友,和音响发烧友是有区别的。有一个问题一度讨论很多,就是hi-fi音响发烧,和多声道AV系统,有没有可能合而为一,靠一套系统来看电影和欣赏音乐。我的看法是,所谓家庭影院、环绕声AV系统,和两声道hi-fi,还是差异很大的,硬件器材很难实现兼容,烧hi-fi和烧AV也基本算是两种爱好。传统hi-fi厂家,很少去做多声道环绕放大器,即使有做的,也不属于擅长领域。传统hi-fi喇叭的厂家倒是有不少提供了全套的影院喇叭系统方案,包括大型落地喇叭、环绕声喇叭(一般为书架式喇叭)、中置喇叭、低音炮单元,但往往不是厂家的顶级系列喇叭,经常是特别设计的一个“AV系列”,也体现不出喇叭厂家的最高水准。就音源而言,不论是DVD机还是蓝光机,都不可能提供太好的音质。当然玩家可以用一台CD机玩hi-fi、一台蓝光机或硬盘播放设备看电影,但现实地看,hi-fi发烧友和AV发烧友购买的放大器和喇叭,路子基本是不同的。AV更注重动态范围、音效、语音对白的清晰度,而不太注重重播音乐的感染力,而很多音响发烧友并不要求轰隆隆的低频,但一定要自己喜爱的音色和风格。
( T9 [% o+ i, n1 j
* u" W9 k5 G$ f: x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因素要特别注意,就是价位预算。很顶级的AV系统,即采用真正高档hi-fi音箱作为主音箱、高级hi-fi放大器配合多声道解码器组成的AV系统,可以做到看电影和欣赏音乐都很好,但那样的系统价格非常高昂,至少是几十万,不是一般的玩家能承担的。在最常见的不超过10万的预算范围内,AV和hi-fi是没法很好兼顾的 。
6 K$ J! { T3 T8 K: J0 g$ L. Z, v: C' Z- e& ?4 {: V
发烧友喜欢的音乐种类,也有很多,包括西方古典音乐、爵士乐、流行歌曲、摇滚、ACG、电影原声、轻音乐、中国民乐、New Age、世界音乐、各种跨界音乐和融合音乐等等。其中有些种类并非音乐本身的类型,而是音乐的功能类型,比如ACG和电影原声。电影原声音乐可以是任何类型的音乐,只是被用于特定的用途而已,当然,它会具有某些特征,比如说起电影原声,很多都动态起伏较大,有着较大的动态范围。本来,每个人喜欢听什么音乐,是很个人化的事情,也是个人的充分自由,但是音响发烧友的群体中,喜欢西方古典音乐、爵士乐等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是有一个理由的——发烧友注重音质,因此需要高音质的录音制品,而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高音质录音制品是最多的、平均录制水准是最高的。
: q; g9 k, X* h
; b- w2 g6 B" {1 N8 r* X% h8 v6 h8 H# U$ v# G$ H; ]9 u
( H3 z* ~6 U& ], A5 k
7 j* d+ Y+ u# e# ~; Y8 g
! p% K# F' b7 z8 i, i' L* T
为什么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高音质录音制品最多,这很容易解释,因为这两种音乐类型,主流靠的是所谓Acoustic Instruments,而非插电的Electric Instruments。Acoustic Instruments这个概念中文里好像没有对应的词,姑且在这里用“不插电乐器”或“自然乐器”来指代,其含义是,乐器发出声音,靠的是本身演奏时的物理振动直接被我们听到。象钢琴、提琴、鼓、吉他、笛子、小号等等,都属于Acoustic Instruments。 打击乐器、弦乐器、拨弦乐器、吹奏的乐器,都是不插电的,乐器之所以能发声,都是因为有一个部分会振动、或者依靠空气柱振动,发出声音,直接被我们听到。很明显,古典音乐和爵士乐,还有中国传统的民乐,都是这种类型的音乐。 f$ ?: _; l, ]3 O3 G, F
+ j( D" d# b8 ?' ?: }和它对应的,是插电乐器成分很多、甚至占主流的流行音乐、摇滚乐、轻音乐、迪斯科舞曲等。这些音乐里我们可以听到很多“音效”,其声音是电子合成的,并非一个真实乐器,或者是由插电的“电子乐器”(Electric Instruments)发出,比如电钢琴、电吉他、电贝司、电小提琴等。电子乐器虽然看上去很象传统乐器,但其声音是经过电声放大的,而不是乐器本身的物理振动直接给我们听到,所以电子乐器和普通的不插电乐器,发出的声音,差别往往是很明显的。) S% I& {6 I7 P) r$ h
- s. r" u4 e0 T8 | ^电子乐器、电声音效,和不插电的传统乐器,哪个更难录、更需要经验和技巧?毫无疑问是传统乐器。传统乐器依靠物理振动发声,而且其音色最为音乐爱好者们所熟悉,所以录制和重播得象、还是不象,是很容易判断的。我以前举过一个“画人和画鬼”的例子。画鬼很容易,因为大家谁也不知道鬼长什么样,依靠想象画就是了,画人,或者画其他真实存在的物体,就难,因为有一个真实的事物来参照和判断。真实的乐器,特别是那些音域很宽、音色变化很丰富、音乐表达力很强的真实乐器,比如钢琴和提琴,是很难录好的。录制和重播出来一听,象还是不象,哪里有问题,有经验的耳朵非常容易辨别。电子音效(Sound Effects),则犹如“画鬼”,其实本质是一种效果,没有对应的“真实”可以参照,所以就无所谓有多真实,要的只是那种效果而已。
, Y8 O+ t4 H+ R) f
& y( m& m, e* o" a7 C/ ~, z. Q注意我这里完全不是在贬低音效,以及依赖于电子音效来表达的音乐类型。电子音乐、电子乐器,都是人类的创造,都有各自的艺术表达力,创造出新颖奇特而引人的音效,是一种艺术,但我只是想说,从hi-fi的角度来看,录制和重播天然乐器,是最难的,最考验录制器材和重播器材。如果把电子音乐来作为判断hi-fi录制和重播的标准,则是不那么可靠的,不全面的。% w" J* Y9 u! V& ]
; @0 c5 ^/ Z' F
古典音乐、爵士乐、中国民乐,其爱好者大多经常听现场,所以对这些真实乐器的声音都很熟悉,参照物明确,因此最方便用这些类型的录音来对比、鉴别重播器材的水平,当然还有唱片录制的水平。民乐,从致力于推广的香港雨果公司开始,多年来也积累了不少优秀的录音,包括现在国内的一些唱片公司和录音师在投入,所以近年来一流的发烧民乐唱片也不少,培养了一批常听民乐的发烧友。西方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可以说优秀的录音不计其数,也是发烧友最津津乐道和熟悉的。各类“天碟榜单”上,出镜率最高的,一般就是古典类型和爵士乐类型的唱片。从录制质量来说,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个飞跃,50年代的西方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录音,即使是单声道,已经有了很好的音质和保真度,50年代中期立体声录制技术逐渐普及后,开启了所谓“模拟录音的黄金时期”,从这个时候直到70年代,诞生了很多音质优秀的模拟立体声录音。80年代进入数码录音时代后,随着数码录音技术的成熟,古典音乐和爵士乐录音的普遍平均水准达到了很高的境地,凡是新近的古典和爵士乐录音,几乎可以说没有差的,都有着很好的保真度。我觉得可以说,人类录音技术的最佳体现、最佳成果,都是在西方古典音乐和爵士乐的录制作品中。相对来说录制难度最大的,是古典交响音乐,一百号人的一支乐团,多个声部,不同乐器复杂多变的音色,庞大的动态,要通过前期的采录和后期的制作,搞出一个比较理想的录音制品,真是很难的。所以圈内津津乐道的一些录音大师,如Kenneth Wilkinson等,其代表作品都是大编制的交响录音。比录几把乐器的室内乐重奏、爵士乐重奏,要难得多。爵士乐方面很多经典的优秀录音则是现场表演,难能可贵的是记录下现场表演的气氛、活生感。在现场录制的条件下要把声音和各件乐器搞得“平衡”也并非易事。
0 w# K2 w4 L K
# T( A' D& F. A6 G
1 i, W* \2 V; F( v3 C
* R9 h# O9 B" A, j5 \$ p
4 V) `5 Q( D7 t |( E4 O) Y9 w
4 u6 Z% s$ i5 E: u" r+ H8 f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