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4 _, q$ {' l0 v( r3 G1 B有网友建议我无论如何该写一篇耳机。我是国内第一个耳机论坛——家电论坛下的耳机分论坛的第一个版主。当时那个耳机分论坛是国内的首个专门谈耳机发烧的论坛,最初的版主,我是一个,“电视”是一个,就我们两个。每天面对很多问题。这个论坛越搞越大,讨论越来越多,后来就单飞出去,形成了今日的“耳机俱乐部论坛”。当然现在讨论耳机的论坛有好几个,包括耳机大家谈、百度耳机吧,都很热闹,但十多年前, 一切都从家电的耳机论坛开始。0 `8 V y) j/ J- M; o
; q' O$ w: t* E7 u" `& s. A @
耳机的话题很大,从何说起呢?一般是从分类说起,我这里也先谈谈分类吧。我个人觉得首先的分类就是头戴式耳机和耳塞这两大类。这两者,前者英语是Headphones或者Headset,后者英语是Earphones或Earbuds。这是两个大小尺寸、用途、声音存在明显差异的大类。我一般说“耳机”时就是指头戴式耳机,不包括耳塞。如果是特别指耳塞,我就会用“耳塞”这个词。换言之我不用“耳机”这个词来涵盖耳机和耳塞这两类产品。耳机就是头戴式耳机,耳塞就是耳塞。
5 d" w4 F# Z8 S9 b: _7 W
5 I& {8 _+ a9 B$ V; S p# \ Y% L+ l n0 R* Z
0 {# A$ i* g; Z' a. |9 O多年来我一直是认为耳机声音总体上优于耳塞的。我写过一篇文章,名字叫“耳廓效应如何造成耳机和耳塞的声场区别”, 我之所以认为头戴式耳机的声音更自然,基本的道理都写在这里面了。耳塞,特别是多年来一直流行的入耳式耳塞,由于是把声音完全灌入耳道的,取消了外耳廓的作用,因此声音是无法做到很自然的,这是它的一个物理局限,无论耳塞做得多好,都有这样的局限性。人从生下来之后,听到的大自然声音,都是经过外耳廓作用的,因此只有这样的收听效果,才会显得很自然。头戴式耳机,特别是那种大耳罩式的耳机,能比较类似这种过程(当然也并非完全等同),而直接往耳道里灌声音的入耳式耳塞,完全没法让人的外耳廓发挥任何作用,因此声音没法做到很自然。当然,最终喇叭的声音是最自然的,比耳机和耳塞都更自然,因为人耳听到喇叭声音的过程,和听到其他自然界声音的过程,完全相同。从声音的真实自然度来说,喇叭 〉耳机〉耳塞。
) s6 U1 u3 v" O4 s2 g) c" K, ? {+ \# s m6 ?
在hi-fi里有几个著名的“不可比”,比如喇叭和耳机的声音,可比性很小,经常有人说hi-fi耳机的声音可比价格5倍到10倍的喇叭,这属于耳机爱好者的夸张,其实正如有些人所说,哪怕1万的顶级耳机,声场都不如几百块的多媒体喇叭来得真实自然。这就是“不可比”,喇叭和耳机的声音,可比性很小。耳机固然能提供更好的细节再现(因为发声单元距离耳朵近嘛),但喇叭的声音要真实自然得多。“音质”两个字可并不单纯指细节解析。类似地,耳机和耳塞的声音,可比性也不大,我个人的意见是最好不要瞎比。耳机和耳机比,耳塞和耳塞比,这样比较科学。, B6 T8 K# E2 D
) y8 U) I9 _9 i a4 S4 F
入耳式耳塞可以做到很好的频宽、细节再现,特别是现在动铁单元都极其细小,可以在一个耳塞里装入多个单元,形成多单元动铁耳塞(下图为著名的Knowles动铁单元)。只要设计得好,多单元动铁耳塞可以做到很宽的频响、很低的失真度、很出色的解析。在频宽和解析方面,是单个单元的动圈耳塞无法比拟的。因此高档的耳塞完全可以做到比头戴式耳机更好的细节表现、更宽的频响。所差的,就是声场的自然感,或者说整体声音的自然感、真实临场感。, I4 L9 |7 E' s$ y
; Q8 h4 p+ }/ A3 [! H, e) J! c, O. R3 p
. x# ^7 R5 v! d- f不同的人看世界,角度和观念是不同的。有些人看大格局,所谓Big Picture,有些人则注重小细节,甚至纠结于小细节。从大格局、大画面的角度看,喇叭回放音乐是最好的,因为它最自然,耳机次之, 耳塞是最差的,声音最欠自然。但从小细节去看,耳塞的声音也许是细节表现最佳的,由于发声体和耳膜的距离最贴近,所以录音里的各类细节可以最清晰地听到。到底哪个算最好?要看每个人的理念,看最注重的是什么。所以我才说,可比性很小,最好是不要去比!/ ^7 v7 O ^# b6 o4 G: E% k) p! R a0 [
6 _2 C2 ^* j# m& I& U
现在很多人之所以用入耳式耳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带来很好的隔音性能,可以让我们在嘈杂的环境中听音,而且不干扰旁人。确实,隔音性能良好的入耳式耳塞有20-30分贝的隔音能力,足以让人在地铁、公车上听音。在街头行走时佩戴隔音性能很好的耳塞听音绝对是不建议的,事关安全,这里就不多说了。虽然封闭式的头戴式耳机也能提供一定的隔音,但隔音性能一般不如入耳式那么好。隔音性能太好的封闭式耳机一般夹头较紧,舒适度会构成一定的问题。因此,确实,假如就需要很好的隔音性能,那入耳式耳塞是一个最佳方案。不过,入耳式耳塞的佩带舒适度也是一个问题——有些人对需要深入耳道的那种“深入耳”不适应,耳道有异物感。我个人也只适应较浅的入耳耳塞,不喜欢那种插入较深的深入耳(典型的如Etymotic)。* M1 G1 m6 V3 q% X: w: G
+ x2 S U4 O' J l
浅入耳耳塞还有一个好处,可以通过换耳塞头、调节塞入的深浅,来对声音进行调整。这样的可调整性,是头戴耳机没有的。头戴耳机没法调整低频的量感(除非你换掉原厂耳罩),但耳塞完全可以自行调整——塞得深入一些、紧一些,得到更多的低频量感,塞得浅一些、松一些,则低频量感减少。三节式耳塞套、海绵套、橡胶套,各有不同的声音特点,可以利用其特性调整耳塞的声音。+ D% ]: W+ E, V4 A
3 n) ^. v8 c+ g+ F7 h
经常有人问我耳机和耳塞的声音对比。我也经常回答:难以比较,可比性很弱。大致说,头戴式耳机通常具有整体更自然的声音,更接近我们听到真实声音时的感觉(由于耳廓效应),而高档的耳塞往往有更宽的频响、更好的细节表现。到底哪个重要呢?真的很难说而且因人而异。我个人的实践是,在能用头戴式耳机欣赏音乐的时候,尽量地用头戴式耳机。按我前面说的“大格局”和“小细节”的观念,我的观念属于前者,更注重大格局、大线条,因此也更青睐耳机。' ?1 r. K' k& p( ?
# T. b* \% p |1 Q头戴式耳机又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式,比如根据换能方式,有动圈式、静电式、平板式耳机,根据耳罩大小,有包耳式、压耳式,根据耳机外壳是否打开,有开放式、封闭式、半开放式,等等。
" \0 j* [$ _7 k& z6 B s) d0 J
. x9 {, m& E- \9 b# _! p静电式耳机一直是小众,多年来始终如此,虽然一直有人宣扬静电耳机的声音有独特的优点,但近十几年来仍只有Stax执着地做静电耳机。Koss的ESP950也一直在生产中,但产量很小。平板式耳机在某种程度上能兼顾动圈耳机和静电耳机的优点,所以近年来不少中高档hi-fi耳机采用了这一结构,比如美国的Audeze、国内的Hifiman、日本的Fostex等。从声音上说,平板耳机并不都是一种声音,比如前面所说的四个品牌,其平板耳机的声音都各不相同,差异明显。原先平板耳机都不很好推,但自从灵敏度102分贝的Oppo PM1平板耳机问世后,这一固定说法也改变了。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平板耳机问世,而且能用手机直插。关于平板耳机还需要记住一点:平板耳机并不必然声音比传统动圈耳机好。如果有厂家吹嘘平板耳机具有原理上的先进性,请不要相信。" S1 j8 S4 v: }4 A% {& R4 \. X
0 y& o6 K) \8 i) w" }9 U3 {
( R2 S0 z% B6 {* b: m* U* a
& B$ a! ?7 ]6 Q" ?, V近年来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封闭式耳机越来越多。这应该是用途所驱使的。封闭式耳机具有一定的隔音性能,而且使用时不会干扰旁人,在某些无法使用开放式耳机的环境中,它具有先天的优势。我举个例子,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如果用开放式耳机,肯定会干扰到周围人,此时只有封闭式耳机是合适的。在那些有一定环境噪声的地方,比如地铁和公车上,封闭式耳机也更适合欣赏音乐。
. m3 c- a. q j8 i# V6 V- r" {% B. Z8 I$ J) C5 j( M
不过封闭式耳机比开放式耳机更难把声音做好。设计不很成功的封闭式耳机,有一些共同的声音问题:低频闷轰、中频音染、高频发闷、声场窄,这些都很典型和多见。
! Q2 F9 v2 O; Y2 ^% g; P, K单纯从声音的自然度考虑,开放式耳机是更佳的方案,所以我们看那些欧美传统耳机厂商的顶级耳机,不考虑用途而只考虑声音的耳机,都是开放式的——HD800、T1、PS1000、K812等。日本厂家有些特殊,由于日本是一个特别注重个人隐私、不允许干扰旁人的地方,所以封闭式耳机特别发达,铁三角、Fostex、索尼、Denon、JVC的耳机系列里,包括其顶级耳机也是封闭式的。当今最佳的封闭式耳机、最没有封闭式耳机缺陷的,我认为是Fostex的旗舰TH900。在封闭式耳机的设计方面,日本厂家是最有经验的。传奇性的动圈耳机索尼R10也是封闭式的设计,而且堪称史上最佳封闭式耳机。; Y5 g9 N8 J- o3 u) r- P5 y' r/ z
# c7 u0 d5 a' d* N* s8 j y! D我在前面一篇里说过,耳机的“参数”,我只看两项:阻抗和灵敏度。别的都不看,因为没有意义,各个厂家测试数据的条件都不同,而且一般只是给出一个很粗的数字,没有详细的数据背景,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意义,更无法横向对比。要注意的一点是,耳机的灵敏度,有两种标注的方式,分别是分贝/毫瓦和分贝/V。看耳机参数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楚单位是什么,否则就不能乱比。举例来说,AKG K812耳机的灵敏度是110分贝/V,如果觉得这个灵敏度数字很高,那么把它换算为毫瓦为单位的灵敏度数字,根据其36欧姆的阻抗,其实只是96分贝/毫瓦。由于传统上喇叭的灵敏度标注单位一直是分贝/瓦,所以我更喜欢看分贝/毫瓦来标注的耳机灵敏度数字。
& }) |$ M1 Q$ [0 n, B1 j' x5 H2 V$ X1 e7 w
以分贝/毫瓦为单位的耳机灵敏度数字,如果低于90,那么耳机属于难推的,一般情况下需要一个独立耳放,或者插在具有一定驱动力的耳机口;在90-100之间,属于中等的灵敏度,这也是大多数耳机的灵敏度范围;高于100的话,属于好推的,很多灵敏度达到100分贝/毫瓦的耳机,可以用手机或随身播放器直推,出一个Ok的声音。- W: N6 N+ k4 _ N5 t) K0 n. F
; }6 ?' G: J, Z2 ?! p4 ]1 V很多初烧喜欢根据耳机的阻抗高低来判断是否易推。其实这个问题我很多年前就指出过,灵敏度才是最影响耳机易推性的因素。高灵敏度、高阻抗的耳机,不会难推。很多人误以为低阻耳机好推,其实低阻抗、低灵敏度的耳机,是非常难推的。同时,有些高灵敏度、低阻的耳机,虽然确实很容易“推响”,插手机上也能达到足够的音压,但很难把声音搞好。比如铁三角的一些高端耳机就是如此,插哪都声音很响,但声音不好听,很容易不平衡,要搞出好的声音,并不容易,对耳放有特殊的要求。这样的驱动性特殊的耳机,即便高灵敏度、低阻,也不能说是适合直推的耳机。
2 [% L# u, A, @ F) Z8 y' h( Q
7 U- D/ z8 f. M7 @( I耳机的所谓“推好”“没推好”“推到几成”也是一个特别经常被问及的问题。我最近刚写了一篇东西可以参我历来最讨厌回答的一个问题就是“几成”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根本无法准确回答,逼我回答的话,只能胡乱说一个数字。首先怎么算“十成”呢?根本没有一个标准的。我听过RudiStor RP1000耳放驱动下的森海HD600和HD650,我觉得好声得惊人,如果把那个算是“十成”,那怎么说呢,我觉得平日里大多数人听到的HD600和HD650的声音,都差得多。但“差得很多”的声音我也不知算是几成。声音的好坏和差异,本身是无法量化的,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有本事把声音的好坏和差异以数量表示出来。以我做过的一个比喻来说明问题,赵薇的容貌算是李嘉欣的几成呢?朗朗弹奏老柴的钢琴协奏曲,算是李赫特的几成呢?体操项目里冠军和亚军的水平差异,又是百分之几呢?谁能回答这种问题 呢 。。。我真是佩服那种居然能给出一个数字的人。' |. d& v# [: b* `
# |( @2 D3 V) t5 y" _我之前的文章里还说过一个“潜力”的概念。不同耳机的“潜力”是不同的,可以差异很大。象森海HD600、HD650那样的耳机,是潜力较大的,对前端反映灵敏,所以可以在RP1000那样的超级耳放上出非常棒的声音。但有些便携式设计的耳机,插在RP1000上也没觉声音有多好,因为它们的潜力并不大。容易推、适合直推的很多耳机,是潜力不大的。潜力比HD600等更大的,是HD800、T1、HE600、PS1000、GS1000那种很难推的耳机。此类耳机往往根本不是随身听或电脑能直推的,但在很好的前端设备搭配下,可以出极好的声音。
, y# c$ t3 [: C4 y o
2 q1 y. Y* n; w+ V1 L* ~, r- u* B/ W6 b; ~& _8 B q* J2 F
/ V+ L" u! U# ?6 l: B
我很早写过的一篇文章“切勿滥用耳放”也是值得初烧参看的。大致的意思是,不要以为加了一个独立的“耳放”就一定能获得更好的声音。设计制作不好的烂耳放,往往就是音质劣化器。没有模拟输出口的音源,一般也就不用考虑耳放了。部分初烧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耳放去接在音源的耳机口上(因为音源没有模拟输出口),这样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耳机口里面已经是一个耳放线路,耳放之后再加一个耳放,无论后一个耳放素质有多好,也没用了。所以那些没有模拟输出口(Line Out)的随身器材,就不用费心找耳放了,找一副它能应付的耳机直推就完了。
7 K* P3 k- b" W- [/ _5 h# t
+ T) N0 o2 g2 J6 K还有一种情形,也是初烧容易碰到的,就是升级了耳放之后,发觉声音并无明显的提升,感到困惑。这经常是由于音源比较弱造成的。当音源变成一套耳机系统的短板时,升级更好的耳放,往往效果微弱甚至根本察觉不出。十几年前我自己是初烧的时候,也遭遇过这样的情况。所以我非常强调耳机系统中音源的重要性。和喇叭系统不同,在耳机系统里音源应该是最贵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耳机或耳放。只有在音源较强、至少不是系统短板的时候,你升级耳放、升级耳机,才会感觉到明显的提升。如果音源弱,那么首先应该去升级的应该是音源而非耳放。我说过一个大致的原则:在一套中高档的耳机系统里,耳机应该是最便宜的一环,耳放不应该比耳机便宜(正常情况应该贵于耳机),音源又不应该比耳放便宜(正常情况应该贵于耳放)。
; O, P/ Z9 I4 w) b8 H# {4 L7 @) i- L) _- E1 R
耳机篇说到最后,还是想强调一句,耳机听音,请千万记住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听力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也就是一旦发生了实质性的损伤,再静养也没用了。耳机发烧多年,我也遭遇了不少例因为耳机发烧过度导致听力损伤而退烧的故事。
- o# k4 L1 S* q5 x L9 x! ~! J; t @4 Z, Z& M S/ Q& M' b6 _
) e5 G8 S1 I& u$ A" w" z1 e1 |" ~9 z; @$ T( ?/ F- o* o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