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快速注册
x
如果不是2015年11月龙芯中科总裁胡伟武一番“要政策”的言论,恐怕很多人还不知道,龙芯居然还活着。) F. D+ ^9 F5 _* a! }" e, f
( _" p$ e7 |1 I" y, ?
在几乎所有人的印象中,这家“中国第一芯”,应该和其他老一代国产芯片企业一样,在2006年的“汉芯”造假风波之后,就销声匿迹了。
1 p( e U) J- z2 B: i$ o2 A8 v+ }1 k- T2 A4 c7 Z6 n7 X0 h
虽然最近一两年,市场上总会不时冒出一两家国产核心软硬件企业的消息,但多属“中科红旗倒闭”那样的“惨案”。
5 R: y* H# R8 T
% Q* i2 A: `: A) E* S, _" L$ C以致现在,但凡搭上“国产”二字的芯片、操作系统,很容易成为网络上一些评论人士的吐槽对象,甚至有的被钉在“骗取国家经费”的耻辱柱上。
8 W* f, g, p" n9 y
1 h4 D T- V# o; R而胡伟武的一番话让他们惊喜发现,居然还有这么一个绝佳的“靶子”。
% I) f2 y5 y# A2 j' j5 { r: w3 \* U4 C ]. F2 C! b z
2015年12月的一个下午,胡伟武坐在《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对面。他说,自己的原话虽然是“政府应在黑暗森林里围个篱笆,把国外芯片挡一挡”,其实完整意思是,当下国产芯片鱼龙混杂,希望国家能界定何为自主可控的芯片,免得鱼目混珠。; i9 U P: f, y' {2 O& K
0 C" X; p6 U E* ~' t7 R/ G% b而一些网络媒体更愿意把它解读为“国产芯片又在要政策”。以如此形象和方式重回公众视线,胡伟武哭笑不得。. V% L/ G; I* V# _% t
+ C; J& r6 q' M& O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2006年,他被汉芯造假丑闻“株连”时,类似乃至更甚于此的口诛笔伐同样铺天盖地。
0 [8 A( @: H! b
; x8 m. l. o& d% F所不同的是,和10年前相比,如今的龙芯和胡伟武,即便被推上风口浪尖,也仍安于自己的小日子,不想争辩太多。* G P! ^' C. _
D& N0 v: r, m! r# C" E在全球芯片形势风云际会的当下,这种小情调与整个中国国产芯片产业需要发展的紧迫有些格格不入。在一波又一波的大基金、大并购、大发展下,中国国产芯片产业正在塑造一个披荆斩棘、豪胆雄心的形象。+ P! ^! y% B' x9 P
& {2 J" N* B0 f' y; A
这让胡伟武有些许不安。2000年前后,也即龙芯等老一辈国产芯片如雨后春笋般的那个阶段,产业同样不乏豪情壮志。
1 R; m/ }* q6 A- B3 D. \0 H" `( C0 x1 `, q. k
物换星移,从龙芯经历的14年来看,要用速度赶超欧美芯片厂商数十年积累的技术与市场地位,仍非易事。! c5 z; M. P* p9 H3 F8 p) _$ ] S
+ ]* C& Y% H, I# y- _4 C# T
技术还是市场?行业还是消费?借鉴还是自主?快还是慢?大还是强?中国国产芯片产业正走上一个十字路口。% \0 \% p2 P* {: U* R
7 l) m- `- K! J, j4 f
中国第一$ ]2 P9 z; ^# ?# o
; \. T& n! _- _- z v" F; Z' q
龙芯的开始,有着不同寻常的宏大背景。$ d4 F6 V/ Z0 c: b6 ?
; j3 {$ q) I9 m) k* Z8 c. D
其诞生的21世纪初,世界进入个人电脑普及期,又恰逢我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南海撞机等系列事件,中美关系进入低谷。来自市场和国家安全的双重需要,让决策层和不少有识之士都意识到,中国必须尽快有自己的芯片,尤其是逻辑芯片(CPU)。
+ p9 k/ E9 A: m( U' W
& Y# J& E+ z b( ?9 o8 H1 G: `在这样的背景下,尽管没有国家立项,中科院计算所依然决定先在内部研发逻辑芯片,龙芯团队应运而生。5 M2 ?& p$ [4 D$ ?0 h
3 g# m r2 _7 a. L5 ]
2001年,33岁的胡伟武自动请缨,出任首席科学家,组建队伍,在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的领导下,几十名年轻人(半数为胡伟武中科大校友)日夜鏖战,中科院计算机所仅有的1000万元家底,不到一年就被尽数花光。
3 y- p) R$ K/ O' C# r- d2 {2 o* E2 @1 o8 s9 Y
但这一切,在中国第一枚通用CPU的成就面前显然是值得的。2002年8月10日清晨6点,当龙芯1号实机运行的画面出现在电脑屏幕上时,所有人欢呼了起来。中国终于拥有了首枚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处理器芯片。; v. z4 v3 e X/ H9 v: A7 F" Q
+ ?, h( S E8 L6 n3 J; y8 W0 n7 z
2003年,凭借龙芯1号,龙芯团队成功申请到国家863重点项目,而完成863任务的指标只有两个,CPU主频达到500MHz,space CPU2000(当时国际公认的CPU测试软件)分值在300以上。( U5 a L3 m0 {3 y' A* Y
- K: _$ L% h B& S为了这两个目标,龙芯团队又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在一年内设计出龙芯2号,该芯片在space CPU2000上的分数,超过了当时英特尔的奔腾2。
0 w+ X! i0 c V) K" |2 k4 Y: a7 ~2 h8 a' e' j( I* @ F! @! O
依靠龙芯2号优异的指标性能,龙芯团队也走上中国技术殿堂的巅峰,各种荣誉接踵而来,先后获得中科院“杰出成就奖”、“重大创新贡献团队”等奖项。4 n& G, I6 E* J8 r
- g2 t! Y2 w. |$ ^' Y |
胡伟武也迎来了人生迄今最为荣耀的时刻。2003年,他获得“五四青年”奖章。“中央国家机关杰出青年”、“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等荣誉也纷纷到来。当时刚刚在发展的网络媒体,更称他为“民族英雄”。
3 S9 V4 n$ ?) Q; f$ U4 s2 V, @# {( t5 Y s
短时间内聚集的巨大光环,把龙芯推上了中国CPU代表的位置,接下来的一切似乎顺理成章,在所有人看来,龙芯应该加速快跑,成为中国的英特尔,尽快实现中国芯替代。
% P, N- }- _$ i/ U% z- V0 A7 v
4 y/ ^: \! f4 C! v可是,没有人意识到,耀眼光环的背后,阴影开始拉长。
$ E4 S2 D9 Y& t4 w$ ]. Y
9 e: s9 P( r# d. s, C0 F) |/ i6 K盛名之下# J+ \' U7 R' }4 ^* E( q
8 O5 P: f+ e$ d% |
胡伟武自承,现在回头再看,龙芯当初设定的目标,显然犯了“左”的错误。
2 y2 c3 U( R4 h4 S) J3 v2 \/ [1 F
2001年,龙芯的研发开始时,胡伟武和同事们曾确立了技术路线:从高性能通用处理器入手;兼容性设计;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 d" w- X* T- Z V4 d1 k- m4 V a" h5 }, l. D
这样的路线在龙芯2号出来前一直都被严格地执行,但不知究竟是什么原因,“稳扎稳打”的路线被搁置一旁。大步快干,追赶上英特尔的技术指标,逐渐成了当时唯一的追求。
' Y# w! }1 z. K' k) ~- L
) z2 q6 N7 ^ \1 S# X* E可是多数人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要成为中国的英特尔,只有技术指标显然不够。英特尔之所以成为当时一家独大的英特尔,除了自身30多年的技术和市场积累,还有一个重要的盟友——微软。
/ x: v, h; |: I: s# s) J) b
: j9 S9 N% a6 x! a8 D: b" g) o5 [上世纪80年代,IBM在业界推出第一台个人电脑后,将芯片和操作系统订单分别交给了英特尔和微软。从那以后,这个隐形的“Wintel”联盟居然垄断桌面电脑市场长达近30年之久。
) ~" O7 f- X5 O5 T! L- @
7 k- f* r. u% F7 b: A: f在这个稳固联盟中,微软提供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每隔一段时间就升级系统,吃掉用户的硬件性能,迫使用户升级硬件,英特尔则适时地升级硬件,提供更强的性能让微软的系统和软件运行更流畅。双方配合默契,为对方在各自的领域实现垄断竭尽所能。9 L7 Y6 {. r }3 \( X+ E
5 ]8 m# v, D! `1 Q% _# C
龙芯在国内没有这样的盟友。相比成熟强大的微软,当时的中国软件产业刚刚起步,国产操作系统和国产芯片一样,仍在襁褓中艰难成长。" W" I4 ~* p! F3 O, {) t
7 p+ h5 E g! ?, I3 x c* [不过,随着863计划及核高基项目的推动,中国核心软硬件在当时的确有了巨大的进步。龙芯2号的流片企业,也从最初的境外公司转为上海中芯国际。这似乎给了龙芯乃至当时国内整个产业界一个错觉:一个由中国芯片所支撑的个人电脑生态,就要浮出水面了。
% E T5 `) f- K% N' R3 Q
2 k v2 F- c! k' t; z5 w在一片叫好声和大干快上声中,也少有人注意或是愿意说破这个事实,彼时中国核心软硬件产品,其实仍然嫁接在国外产业的粗大树干上。4 r" R! Z' d5 A) C: Q. r2 j; P: u
# e; k8 A& u7 p+ l8 G: K# l
比如,龙芯团队使用的芯片设计软件(EDA),当时还是外国公司的产品;负责流片生产的中芯国际,所采用的关键制造设备,也是从外国引进。4 U0 }4 {( Y# u' ?: e) K
6 d. O* U" I: W/ y! D$ c/ M' o
盛名之下,还没有开始产业化的龙芯,几乎就注定要偏离市场轨道。
+ l8 a" T! e; {# N7 ]% t: o0 J R* a4 E$ `
内忧外患
( u* X: Y. U9 U% j3 r( Y
) \5 n' y. v' q1 z产业化的难题很快到来。
+ _5 \" f# ?2 I" R. i' {/ ~& v& O* a8 [9 Z, L7 X8 W1 E2 y( M7 @& ^
2005年4月,龙芯在人民大会堂举办龙芯2号的首次产品发布会。发布会后,很多电话打到胡伟武的办公室,问什么地方能买到龙芯芯片。对这样一个问题,他无法回答。
/ ]( P8 p, u* ?/ I6 x, ]
1 n5 K$ f7 E6 s产业化后的龙芯,都卖到哪里去了?; D) e0 p# Y% k! I1 R
* P7 S/ Q9 a6 W! v/ m7 z1 a6 N. y
2004年,江苏省当时著名的纺织企业梦兰集团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组建“梦兰龙芯产业化基地”。一年后搭载龙芯2号的个人笔记本电脑也随之问世,江苏成为了龙芯个人电脑产品的主要销售和使用地区。
+ n2 P% A. s0 J' f8 I
! l i5 j6 |6 f然而,搭载龙芯的电脑还没进入市场,接连而来的造假风波和专利危机,就将龙芯拉进泥潭。
& B' e2 A$ t0 m* k- P2 h- Y* c- V
2006年,汉芯造假事件被曝光。作为21世纪之初中国第一科技造假案,汉芯事件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芯片。
" z7 j9 k1 V& P+ T' |
$ }, F+ n M6 X* y# {. c同为中国芯的典型代表,龙芯自然也被夹裹其中,“外国核心中国外壳”“龙芯和汉芯是一路货色”“龙芯汉芯凉了中国心”等质疑铺天盖地而来。
1 k" b0 Y/ k- g5 m2 ~1 }4 t* R$ V3 A* X; K
内忧未解,外患又袭来。同年,美国半导体设计公司MIPS通过媒体就专利等问题给龙芯施压,称龙芯的指令集95%与MIPS相似,属于抄袭。
: v2 y) n: ]: h) W/ \9 V" h- z* J! n: a5 O: D
实际上,此时龙芯虽已经开发出自己的EDA研发设计平台,但为了能运行Linux系统,还必须兼容MIPS等指令集,这让龙芯有口难辩。/ s# [7 h% d( z7 D# ~
! F- F; t! Y9 u! G
为了摆脱专利枷锁,龙芯采用了曲线救国的方式。2006年,中科院与欧洲最大半导体公司意法半导体签署协议,龙芯从意法半导体间接获得MIPS64位的专利使用权,将芯片微结构授权给意法半导体。( x& M1 }8 q% c: A2 j
9 x* l% E$ S D4 ?本次合作被誉为中国芯片首次出海,但龙芯并未就此解决身份问题。不过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日子同样不好过的MIPS在专利授权上有所让步,龙芯最终取得MIPS32位与MIPS64的永久专利授权,卡在“龙芯”头上的紧箍咒总算拿下。
; ^7 t4 @- w9 i1 [% i0 M' y* I
虽然掌握了专利,可在龙芯市场化的前五年里,疲于应付专利纠纷和抄袭风波的龙芯,没能推出一款让人叫好的电子产品,软件生态的推进更是步履维艰。
; i8 A; }. h) r, M8 D* b( x( H' J' l0 _, z. B
市场泥潭$ z B2 E- b# p
+ {. j/ F& D F在个人消费市场推广不畅的龙芯,只能先从政企市场寻找生机。
; l' K/ `- n5 q, C6 A4 i( _
# x0 f% o3 |6 r2 C2009年3月,梦兰集团董事长钱月宝在参加全国两会时,提交了两个与龙芯相关的建议,呼吁教育行业的政府采购应该优先采购龙芯产品,政府、军队及安全部门的电脑也应采用龙芯处理器。% _! u* i0 k1 P. B0 X2 \
" P9 r4 ?4 I% L. ]* a9 j# p9 k0 d+ p3 n龙芯也在2009年迎来了政府采购的第一单。4月底,江苏省常熟市政府签约采购1万台龙芯电脑,用于常熟当地的中小学数字学堂建设。同年年底,江苏省再次采购15万台龙芯电脑,为5000所中小学提供教学终端。
, U9 M6 @" _5 S
) L5 b/ Q8 e$ |4 {6 C在政府采购的支撑下,龙芯产能一度达到几十万片,然而相比英特尔与微软的生态联盟,龙芯所依托的MIPS架构+Linux系统,可使用软件少。即便是政府采购市场,后来的推广也不太顺利。
+ P' P7 a9 h% b. {8 C) S8 e" ^; \% F [/ t7 p" ]8 B- N* W" I9 K
一位参与当时江苏中小学15万台采购项目的政府采购负责人介绍,这一项目执行的效果并不出色,主要还是产品性能,当时的龙芯电脑一是反应速度比较慢,打开一个文件要数秒钟;二是和其他系统不兼容,因此无法进一步推广。' k" I; Y9 ?7 `9 O& k6 D
) T0 ~# K+ A# S/ a' [1 a4 {
胡伟武说,打拼几年,龙芯也曾想再次进军个人消费市场。2006年底,他们曾做过统计,当时英特尔芯片的销量是每年1亿多片,每片毛利都在150美元以上;而龙芯的价格可以做到20美元左右,使得整机价格下降近一半。
, b7 m: W4 w5 ]
2 i+ g' g6 n8 `/ a0 H: @. P此外,当时中国的电脑普及率并不高,相对于13亿人口,只有大约5000万台个人电脑,而且随着微软XP系统换代,还有大量电脑可能被淘汰。看来龙芯还有巨大的市场可以开发。 v1 G6 `2 Q+ r) o8 _1 T: Z- s; f; J
- k1 G* Y# [ p+ [但想要在个人消费市场上有所斩获,就始终绕不开与软件和整机电脑厂商的合作。而一直以来,龙芯都没能找到真正的合作伙伴。# Y- a8 ^# f, g
; ?; {! J! K9 X2 M" W2 z' C自龙芯电脑生产以来,龙芯一直在跟国内外的软件公司淡合作。但由于用户量过少,开发环境简陋,知名企业愿意把Windows上的软件移植到龙芯电脑Linux系统上的并不多。
% s" [6 B1 [6 |) j9 I" S, m, }/ {( c5 @4 v9 g
一家国内知名软件公司的负责人曾对胡伟武直言,他们每年在Windows平台上投入超过10亿美元用于软件研发,而要将软件移植到龙芯等平台上,会得不偿失。 a t0 Z5 C/ U6 \2 X5 Q
! t' J2 y! ?" t& ?
此外,在与如联想、华硕等整机厂商的合作中,龙芯也同样遇阻。不支持Windows系统,没有广泛的市场需求,成为龙芯的死穴。整机厂商做龙芯的产品越多,赔得也越多。
& P. `& v% P- ]
7 B) {/ p% X% N- C龙芯不被整机厂商接受,胡伟武说,早在2007年就看到,整机厂商作为整个IT产业的最后一环,很大程度是靠批量采购英特尔这样的垄断公司芯片,获得让利来生存的。8 R" M$ J( h8 I/ ?
: Y, x& [8 G6 \0 o* e尤其是芯片处理器这样决定整机操作系统环境、性能的核心部件,若没庞大用户基础,没有芯片企业的返利,整机厂商自然不愿采用。/ p; J, p; J3 P2 E) p; C8 r
" L$ g9 G" v: O5 v, M2 X1 A- ]6 w/ ]在没有软件公司和整机厂商的生态体系支撑下,仅靠国家安全、“中国芯片”理念,单打独斗的龙芯,深陷市场化泥淖之中,很难自拔。
! c: `) A9 t) l
- n* ^7 [! Q7 j% e( I% u; x回到原点
6 w% D7 g. R& c, j& `$ y
$ w& ]: G, p* G- j" f两头不靠的局面,迫使龙芯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初衷和定位。8 w& ?5 p# V2 y+ B
4 H( q N! V% \ `3 g$ s1 M
胡伟武和中科院计算所的领导意识到,与国外芯片相比,龙芯最大的差距不在于技术指标,而是未能与产业链对接、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生态系统。! s. G) M' U2 L, |# j7 }; s
. r( z# z% O* x. E" }
“芯片只是整机系统的一部分,无论是用于桌面电脑还是高性能计算机,必须与其它软硬件有机结合。”胡伟武说,龙芯必须搭建起一个基于龙芯芯片的生态系统。 a" a) h# a8 Y3 w3 `
9 _% G" ]3 X. n6 W" u意识到这点后,龙芯开始从学院派向市场派的转型。2010年,胡伟武带领龙芯核心团队脱离事业编制的中科院,在北京市政府牵头注资后,成立了龙芯中科有限公司。
& f' Z( v7 v& \8 Y- k; @9 c" \% w+ Z# ~, a
“头三年企业办得糊里糊涂。”胡伟武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坦承,因为长时间研发与市场和服务脱离积弊,龙芯在个人消费市场依旧打不开局面,销量数字也不好看,2013年时,龙芯芯片的产量仅有1万多片。6 r! c2 g$ J1 o. A' u- S v
3 v- t% V/ B6 s. L$ F0 X: `不过,好消息是,龙芯与中下游软硬件企业在行业市场的合作。2011年,龙芯与曙光合作,推出了基于龙芯处理器的“龙腾服务器”,随后锐捷网络、东软集团、浪潮、同方等其他国内的软硬件企业,也开始研发基于龙芯的网络交换机、防火墙、高性能服务器、安全计算机、高性能工控模块等产品解决方案。
, D- i$ Z3 a+ J, L; h2 ?+ k- X! m* B, i) ^
得益于这些行业市场的进展,龙芯芯片的销量从2013年的1万片,增长到了2014年的35万片。龙芯也逐渐从数年的亏损,转而过上了盈亏平衡的小日子。
9 ?% W3 O9 r/ o1 N3 V4 Z9 X% O$ D
% S, t/ \( P1 ?0 a, c* L但从通用芯片转向行业芯片后,龙芯也受到了众多质疑,被批评躲进了“防空洞”。不过在胡伟武看来,龙芯至少丢掉了虚名包袱,“完成了从学院派向市场派的转变,可以在市场的大海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了。”6 m# u, n! | N/ z$ c, m
" T6 g' ?/ F5 v2 [5 W! I
毕竟,在市场化大浪中,活下来才是第一位的。$ k+ ~: T3 r0 H; y
3 b9 J2 Z" ?! X4 j* E8 s4 ~欲速不达
' z& \1 |& T2 S R+ k$ p' R' Q( s2 ~
如今,龙芯更愿意称自己为一家小公司,几百个员工,2015年1亿元左右的销售额,与当前市场上动辄上万员工、数百亿营收的其他企业没法相比。
" A3 G g3 E3 j% v$ Q7 q7 v8 n7 ^
但胡伟武说,“目前龙芯很能赚钱,如果做到5亿销量,利润就能达到一两亿元。利润率比号称销量要达百亿的其他芯片公司好得多,他们的利润总额不见得能比龙芯高。”
3 [! t) }0 B0 Z+ x2 |( \0 @& \4 a$ l" G6 e8 p
在当下中国芯片产业新一轮的扩张期,这种小心思显得很不协调。4 b k- z0 B: T, ]& y
" t& `: \% ^ F6 x1 l9 \4 r
2013年,“棱镜门”事件后,网络和信息安全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芯片、操作系统等核心软硬件的自主可控呼声再次高涨。
0 t. M; R! m# N4 W
1 D! z0 h0 O( p- Z5 A而随着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下称“大基金”)的成立,中国芯片产业掀起了一场资本介入潮。8 c5 y" S9 V) Y( p2 o
0 A6 i- j5 V# a2 P4 C9 _% \% O
大基金募集资金超过1380亿元,在其带动下,多个地方政府也设立了地方版的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长电科技并购星科金朋、通富微电收购AMD封测厂、中芯国际增资扩股等10多个项目陆续尘埃落定。以紫光集团为代表,中国芯片和中国资本更是拉开了海外并购的大幕,引发了全球芯片行业的关注和大讨论。
) S# g( v/ F; F% H& B+ q/ g; K4 x% k" I4 w ]6 U6 F
龙芯在2014年下半年获得了一笔来私募机构鼎晖的投资。在他看来,虽然凭借资本运作和收购可以促进中国芯片产业发展,收获关注度和产业热度,也可以获得一系列技术和专利,但资本运作并不能完全实现自主可控。 F; |' V' @% U
6 ?! j; J" U r% S+ B
' m6 n% l6 s7 f1 s让他担心的是,中国芯片产业如今似乎已出现过热的苗头,陷入了烧钱和快跑的怪圈,相当一部分芯片企业不烧钱就会倒闭。
0 ?+ T/ O4 I: ~0 L% d4 d* ^$ l' e5 h& r
这种感觉似曾相识。胡伟武说,“中国芯片产业的问题在于软件、生态缺乏,不在技术和产品。就拿代工企业来说,130纳米做好了就能很赚钱,并且养出90纳米的设备。大家都是上一代养下一代。想要直接投资出一条先进生产线,不管理,不想办法挣钱,企业和产业都不会好。”
) W# d, X& T$ I
* @5 l4 \/ F4 N! v" H4 \龙芯用了14年时间,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明白这个道理。现在,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与中国速度的诱惑如何取舍,摆在了更多中国芯企业的面前。
6 i( U* \3 x" R% t% N* N
- J R* m/ v1 K# p5 V1 }9 p. i7 X |